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教材分析】
本專題主要敘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經驗與教訓。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寧時期);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斯大林時期);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解體。本節內容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探索。在蘇聯解體、蘇共垮臺后的今天,借鑒和吸取蘇聯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課標要求】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背景,簡述兩政策的內容,歸納其特點,理解其作用。說明新經濟政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有益探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過程與方法: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比較能力;閱讀列寧的《論糧食稅》《大國崛起》等歷史文獻,學習運用材料說明歷史問題的方法;聯系中國的改革開放,認識新經濟政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借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列寧為首蘇維埃政權克服種種嚴峻困難鞏固新政權的事實,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通過了解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實,堅持求真、務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十月革命的相關知識;具備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基本知識;學生有實際參與課堂能力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實施前的時代背景、目的、內容和意義。
難點: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異同點;理解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是歷史的必然。
【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表格分析法,圖表分析法
【課前準備】
(1) 學生課前準備
① 辯論賽: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活動方式:小組分工的形式進行收集資料
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
②《面對面》虛擬現場訪談:新經濟政策是否背離了社會主義性質
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之研究
研究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背景、內容、效果之比較
研究方法: 采訪、上網、查閱書籍等
研究步驟: 分配任務 收集資料 篩選、匯總資料 成果形式: 列表比較
(2) 教師準備資料,多媒體,并準備表格和圖片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展示)
相聚有盡時,情誼無絕期
普京出席俄羅斯年開幕式 普京出席"中國國家展"開幕式
師:圖片反映的史實是?
生:兩國互辦“國家年”。中俄兩國于xx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xx年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通過時事熱點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導入的設計應讓學生感覺有趣,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師:許多中國人都感言:真正對中國產生過最大影響的,是俄羅斯民族,有人曾用“刻骨銘心”來表達他們對俄羅斯的前身——蘇聯的印象。沒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國也不會是今天這樣。一個多世紀來,從列寧的思想觀念到基本的社會制度,從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到北方城市的建筑風格,從托爾斯泰的小說到普希金的詩歌,俄羅斯的影子不僅滲透到一些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還深入了不少中國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