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正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①實施余糧收集制,不僅保證了紅軍、工人和城市居民獲得最低限度的糧食需求,而且體現了無產階級在特定形勢下同農民結成的軍事政治聯盟;②企業國有化,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壯大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③實物配給制可以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需要;④勞動義務制不僅發展了生產,而且使剝削階級在勞動中得到了改造。因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為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國內外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提供了保證。我方認為:利大于弊!(掌聲)
反方:我方認為:弊大于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是蘇維埃政權在特殊環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但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從理論上看,這些措施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撇開市場,采取純軍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階段直接實行共產主義,實行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來組織生產和分配,違背了經濟規律,簡直是大躍進!(驚嘆)因此,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從實踐上看,實行余糧收集制,嚴重侵犯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果我是那時的農民,我就不干活了。(學生大笑)企業國有化致使不少企業減產或破產;取消一切商品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影響了日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正常供應。所以,它的實施雖然暫時起到鞏固政權的作用,但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它使蘇俄的國民經濟瀕于崩潰,還使蘇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發生了全國范圍的嚴重的政治危機。(掌聲)
師:下面進入自由辯論階段。(略)(辯論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允許發揮個人見解。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自己探究。通過探究問題,學生思維形成新的生長點。葉瀾提出“ 通過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活動,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體驗、問題、想法或預習時收集的信息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開發學生的‘原始資源’,實現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資源生成”)
師:(小結)它適應了戰時需要,把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來,保障了紅軍的軍備供應,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使蘇維埃政權經受住了考驗,站穩了腳跟。“戰時”表明它只能在非常時期實施,但是蘇俄的一些領導人卻企圖借此直接進入共產主義,實質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憑借行政的手段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生產關系脫離了當時的生產發展實際,因此注定失敗。(評價事物,一分為二)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封鎖和包圍下生存下來,并剛剛平息了國內叛亂的蘇維埃政權,遭遇了一場自下而上,突如其來的風暴。
這張圖片,它所反映的內容正是那場席卷全國的風暴。(設置懸念,誘導學生思考)
二、山窮水盡疑無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系列導讀材料ⅱ】
材料一.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土地
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
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
你們。”
材料二.在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中,參加者
占領要塞,提出“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
“立即取消糧食征購隊”等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