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背景:當時都面臨經濟困難、社會動蕩:
(蘇)三年戰爭結束后,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
(中)十年“文革”使經濟瀕臨崩潰,社會一片混亂。
內容:①都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都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發展經濟:
(蘇)放開商品市場,允許資本家經營企業,還允許外國資本家到俄國經營。
(中)發展多種經濟成分,鼓勵私人開辦企業,同時,向國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經濟得到恢復,社會得到穩定。
(蘇)蘇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發展起來,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中)農村經濟全面振興,國民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教師補充: 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1924年1月,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蘇聯第一部憲法,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四、敢問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遠兮【視頻結尾】《大國崛起》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風情的季節。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風雪席卷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這一天的莫斯科城沒有風情,有的只是無盡的悲哀。
就在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數萬名工人、農民、士兵排著長隊,來向他們的領袖告別。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已經為這個新生的政權耗盡了最后一絲精力。蘇聯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長,一位和藹的領袖,一個根據實踐要求為俄羅斯謀劃未來的舵手。
來自西伯利亞的狂風怒吼著,如同隨風飛舞的雪花,每個吊唁者的臉上都充滿了失落和彷徨,蘇維埃的明天怎么辦?誰來帶領大家完成這段未竟的旅途?(設置懸念,為下節課鋪墊)
【板書設計】
一、危難時刻顯身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背景 ⑴帝國主義協約國集團武裝干涉 ⑵地主和資產階級反撲,發動叛亂
目的 鞏固蘇維埃政權
內容 農業政策 余糧收集制 工業政策 國有、高度集中管理
流通領域 取消商品貿易 分配體制 實物配給制、勞動義務制
評價 積極: 適應戰爭、保障供應、鞏固政權 局限
二、山窮水盡疑無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經濟危機 要一碗粥、還是要理論 政治危機 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內容 農業 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 國營企業由高度集中管理到多種經營
商業 商品買賣、自由貿易 分配 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評價 調動積極性、走出困境、為工業化打下基礎 鞏固政權
四、敢問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遠兮
【作業設計】新經濟政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借鑒作用
【問題研討】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鄧小平改革被稱作是20世紀世界經濟的三次大調整,分析三者的相似之處和不同點,從中可得出什么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