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師:上述材料表明,蘇俄雙面臨怎樣的新危機?
生:農民不滿,水兵叛亂,政治危機。
師:結合課本知識,它是因為什么而引發的? 1920年蘇俄發生的示威游行
生:經濟危機:(1)國家經濟遭到破壞,瀕臨崩潰(2)工農業產量下降,生活必需品缺少
(3)遭遇旱災、能源匱乏 (4)糧食、原料、能源缺乏
師:面對著農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亂,如果你是列寧,你將怎么辦?(神入性的問題,使學生從歷史人物的角度思考當時的情況。 “神入”(empathy)一詞從西方歷史教學界傳入我國,意思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置身于歷史發展的環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培養神入和一種歷史想像。)
生:(略)(討論異常投入,各抒己見,討論后一致認為要取消余糧收集制,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要對農民做讓步,要允許農民能夠個體地經營自己的經濟。)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師:你們的選擇也是偉大領袖列寧當時的選擇。(學生大笑)當問題表現在要一碗粥、還是要理論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選擇那碗粥。你吃飽了那你就會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沒食,那你只有沉默。列寧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因為戰爭后,要發展經濟,沒有其他的路。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內容,組織學生填表。
背 景
內容 農業
工業
流通
分配
評價
虛擬現場:(《面對面》,分別讓兩位學生模擬主持人和列寧,訪談時間:1921年)
主持人:共產主義社會是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恰恰就體現了這一原則。我們為什么要放棄這一政策呢?
列寧:它損害了農民利益。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
主持人:我們好不容易打退了外國武裝干涉,把外國資本家趕走了,那么現在勝利之后呢,您又同意外國資本家回到俄國,來經營一些項目,這難道不是重新走回資本主義道路嗎?
列寧:這根本就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新政策的主要內容涉及商業、減稅、允許小型企業存在,這一切都是試圖使經濟復活。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它沒有背離了社會主義性質。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政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系列導讀材料ⅲ】探究活動三——新經濟政策的作用
材料一、19xx年—1925年俄國/蘇俄/蘇聯的農業生產情況
19xx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19xx年
農業總產值(%) 100 67 112 112
種植業(%) 100 64 107 107
畜牧業(%) 100 72 121 121
糧食(萬噸) 7.650 4.519 7.247 94.7
牛(萬頭) 6.060 5.250 6.210 102.5
豬(萬頭) 2.090 1.750 2.180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