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基礎知識整合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xx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xx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后,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基礎解讀】
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當時所能見到的共產主義書籍。
(2)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3)1921年,毛澤東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
2、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1)國民革命時期,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2)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1)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先后發表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國國情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詳盡完整的論述。
(2) 到抗日戰爭結束前后,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論述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