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基礎知識整合
(2)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3)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義: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xx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礎解讀】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時代背景:
(1)國際背景:美國敵視中國,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
(2)國內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3)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蘇和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3)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5)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制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6)xx年10月15日載人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過程:
(1)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明顯,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2)1973年,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3)xx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對人類的貢獻: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一i號”。
2、生物技術的發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2)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貢獻。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基礎解讀】新課標第一網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雙百”方針的提出的背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雙百”方針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