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戊戌政變
2、標志:戊戌政變(1898年9月)
3、經過:
(1)慈禧發動政變,宣布“臨朝聽政”,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
(2)搜捕與鎮壓維新派人士:康有為逃往香港;梁啟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廢除變法:除京師大學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御史楊崇伊請太后訓政,慈禧自頤和園還宮,榮祿節制的董福樣軍入京,聶士成軍向天津集中,開始軍事布控。慈禧開始了新一輪的“臨朝聽政”,對外稱光緒帝身體不佳,將之安置在瀛臺,實際是囚禁光緒帝。在威迫下光緒帝發布上諭,懇請慈禧重新主政,并下令搜捕康有為。同時以“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罪名密令搜捕康有為及其弟康廣仁。雖然因捕拿康氏兄弟使得京城氣氛一度緊張,但形勢基本上較為平和,對于皇帝特擢的軍機四卿亦只是不再入值而已,其他與康關系密切的新黨人物也未受到波及,至少慈禧等人并不急于要大規模的血腥鎮壓。事態在23日突然發生了逆轉,京城的氣氛再度緊張,這種變化則是袁世凱告密直接引起的。維新派有針對慈禧的兵變計劃,直接威脅到她的地位和生命。光緒帝陷入“謀逆”一案,無法辯駁,從而招致慈禧的痛恨,于是下達逮捕軍機四卿和其他維新人士。康有為得到消息迅速離開北京,逃往香港。梁啟超化裝離開北京,逃亡日本。
9月24號,梁啟超見到譚嗣同,勸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譚嗣同不同意,梁啟超再三勸說,譚嗣同也不應允。譚嗣同對梁啟超說:“各國的變法,無不是經過流血犧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國從沒聽說過有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的,這大概就是我們失敗的原因吧。如果是這樣,我譚嗣同愿意做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第二天,譚嗣同被逮捕,在獄中,他在墻壁上題詩一首“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號,慈禧太后下詔,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押赴菜市口開刀問斬,命軍機大臣剛毅監斬。這6人即后人所說的“戊戌六君子”。這天,觀斬的百姓達萬人之多,譚嗣同面不改色,從容就義,這一年他年僅33歲。清朝政府隨即又罷免數十名支持維新派的官員,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三、變法失敗的原因與變法的歷史意義:
1、變法失敗的原因:
(1)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2)具體原因:
①領導無力: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
②缺乏群眾基礎:脫離人民群眾;
③存在依賴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和極少數帝黨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無法落實:地方官員的陽奉陰違;
⑤變法手段單一:采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敗的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曲折。
3、歷史意義:
(1)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
(2)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①政治: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
②經濟: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