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戊戌政變
③思想: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啟蒙性。
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同時,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文化展開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百日維新中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設立新式學堂,也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
④社會生活:維新派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如主張男子剪辮子、婦女不纏足)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1】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與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對比表
項 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社會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興地主、商人不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1)封建危機嚴重(2)中外勢力相互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領導力量 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 資產階級把希望寄托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不敢發動群眾,頑固派力量強大。
具體措施 發布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強制大力推行。 變法詔書如一紙空文,無法推行。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入侵中國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思想文化傳統 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學說普及早 傳統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
【合作探究2】試從國際國內環境、思想文化、領導力量、改革途徑、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
(1)國際環境:
日本: 當時列強仍處于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打開市場、傾銷商品為主要目的,且列強在亞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國。
中國: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輸出資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長,在中國,列強掀起了瓜分狂潮,不會允許中國走上自強之路。
(2)國內環境:
日本: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發展相對充分
中國: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頑固勢力異常強大,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發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日本: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學說普及早
中國:儒家傳統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
(4)領導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實權,得到人民的擁護,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國: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不敢發動群眾,維新派力量小。
(5)改革途徑:
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運動,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較小
中國:維新派依靠無實權的光緒皇帝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頑固保守勢力強大。
(6)改革措施:
日本:全面、系統,既體現了發展資本主義、實行民主憲政的精神,又充分考慮到了日本的具體國情
中國:雖然也有政治、經濟、文教、軍事方面的內容,但由于維新派的妥協退讓,缺少民主憲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過急、全面出擊,便利了頑固派的反撲。加之地方督撫持觀望態度或陽奉陰違,變法法令實際上成為一紙空文。
★單元小結:
本單元以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為中心,闡述了19世紀60年代初到19世紀末40年的歷史。這一時期,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質從不斷加深,直到“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