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課程內容標準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簡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課程內容標準分析
這一學習主題主要闡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中國社會歷史性的巨變。它以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一學習的主要內容有:
1.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緊接著,進行“一化三改”,即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革。到1956年,我們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指標,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說明,新中國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實現了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內容標準要求通過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這二十年可以分為“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從1956年到1966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
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規模速度問題。我們黨在處理這兩大問題上,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重大的失誤。其間,雖然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56年秋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和方針,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講話,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對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4月下旬,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隨著整風運動的迅猛開展,出現了一些復雜的情況。6月8日黨中央發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黨內指示。但在反右斗爭中,我們黨犯了嚴重的擴大化錯誤,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58年初到1960年秋,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來又發動了反右傾運動,“左”的錯誤進一步發展,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造成了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局面。從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制定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地重新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國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是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我們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導方面。但是,“左”的錯誤在經濟方面尚未徹底糾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發展,終于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