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學案
二、中世紀早期的反封建斗爭為什么大多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
1.中世紀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從生到死都與天主教會發生密切聯系,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的嚴厲控制。
2.當時資本主義還很不發達,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在反封建斗爭中,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天主教會日益墮落、反動。
三、歐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1.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14~16世紀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興起,要求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保證其經濟利益,促使王權盡力擺脫教權的控制,他們要求教會實現國家化,建立本民族的教會,西歐封建社會趨于解體。
2.神權統治的阻礙: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重阻礙了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異端”運動興起: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反映市民階層利益的宗教“異端”運動興起和高漲,反天主教的“異端”思想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4.文藝復興運動的促進: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鋪墊。
學習方法點撥
1.本課主要學習兩個問題:一是中世紀天主教會的神權大一統地位;二是神權統治受到的沖擊。
2.在學習時,要明確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想解放運動的逐步深入,天主教會逐漸成為歐洲社會發展的主要阻礙。
3.改革天主教會,建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教會,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
視野拓展
基督教的主要教義
早期基督教的教義主要來自《圣經》,以后隨社會的發展,教派也不斷涌現,各派的教義側重點也各異,但基本的信條有以下內容:
1.十誡。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當守安息日為圣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和財物。
2.三位一體。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條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個「位格」,即圣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穌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過童貞女瑪利亞降生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復活」、「升天」,為全人類作了救贖,必將再來,審判世人;圣靈——上帝圣靈。三者是一個本體,卻有三個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這是基督教倫理道德觀的基礎,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傳給了后代子孫,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人生來就有這種原罪,此外還有違背上帝意志而犯種種「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因而,原罪說以后逐漸發展為西方的「罪感文化」,對歐美人的心理及價值觀念影響深遠。
4.信救贖。人類因有原罪和本罪而無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做犧牲,成為「贖價」,作了人類償還上帝的債項,從而拯救了全人類。
5.因信稱義。人類憑信仰就可得救贖,而且這是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