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俄國農奴制改革
第12課 俄國農奴制改革課標要求: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授課教師
范文輝
教齡
13
學歷
本科
職稱
中高
課題
俄國農奴制改革ⅰ
授課時間
.12.23
教
學
目
標[來源:第一范文網][來源:]
知識與技能[來源:學,科,網][來源:]
1、了解農奴制危機和要求變革的呼聲;闡明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對俄國的影響。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來源:z§§][來源:第一范文網]
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視頻材料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結合教材,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從內因、外因加上主觀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國 為什么進行農奴制改革,以及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態度
價值觀
認識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國家通向現代化的一座橋梁。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昭示。
教學重點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克里米亞戰爭對農奴制改革的影響;對俄國1861年改革的評價
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問題探究
教具
多媒體
課型
新授課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啟發內容
及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 計
復習提問
俄國(蘇聯)在近現代史上有那些重要改革和政策調整?
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
俄國發展的道路總是起起落落,在19世紀中期,俄國已經被嚴重的危機所籠罩,俄國又一次站在了發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機呢?請大家帶著這樣的問題觀看大型歷史記錄片《大國崛起》之《尋道圖強》片斷講授新課一. 改革的背景(一) 克里木戰爭——加劇統治危機1、時間:1853-1856年2、交戰雙方:俄國—英法土3、性質:非正義的戰爭。或者這樣說更貼切: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的俄國同工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英、法之間的戰爭。4、目的:轉移國內的矛盾;擴大地中海和西亞等地的勢力5、力量對比:
國家
槍支
戰艦
運輸工具
運輸通道
軍用物資
俄國
滑膛槍
木帆船
牛車馬車
泥路
缺乏
英法
來復槍
汽船
火車
鐵路
充足6、結果:俄國戰敗,被迫簽訂《巴黎和約》。7、影響:a: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加劇了農奴制的危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1856-1860 年,俄國共爆發了近290次農民起義。b: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際地位下降,也加 劇了國內的社會危機。c:使俄國擴張方向轉向中國,中亞。關于這場戰爭,恩格斯精辟地論述道:“克里米亞戰爭的特點就是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民族進行的絕望的搏斗。” 探究一:為什么說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的一場絕望的搏斗?這場戰爭的失敗暴露了哪些問題?會引發哪些結果?(1)因為社會制度和經濟水平的落后使俄國全無獲勝的希望。(2)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暴露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農奴制。(3)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際地位下降,也加劇了國內的社會危機,農民起義不斷。沙皇統治面臨嚴重危機。(二)農奴制危機農奴制的建立及 特點:是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特點: 農奴的人身、財產都屬領主所有雖然這時俄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所發展,但當時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比較19世紀中葉俄國與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國別人均收入(盧布)鐵產量(萬噸)鐵路長度(公里)制 度俄國 7129(1860年)1600(1860年) 封建農奴制英國 323225(1850年) 14603 資本 主義法國 150 9160 資本主義【材料】俄國自彼得一世改革以來,一直注重面向西方,發展近代工業,19世紀初,俄國的生鐵產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討論: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制度的落后已經成為俄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嚴重障礙。探究二:為什么說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指導學生從資本主義發展的五個條件分析。自由勞動力:缺乏;市場:人民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國際競爭力弱,國際市場也狹小;原料:農業經營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來源;資金:經濟水平低,投入工業的資金不充足;技術:工業水平低,成為西歐原料供應地。政權:19c中葉,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俄國還處于手工工場階段。想一想:農奴制在經濟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政治上是否對俄國新生階級力量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里的“新生階級力量”是指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農奴制下資本主義發展的薄弱導致這兩大階級的發展也很薄弱,力量不夠壯大,因此也都無力承 擔自下而上的革命任務,也因此可以斷定,當19世紀中期的俄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時,只能通 過自上而下的方式來解決危機。過渡:由上可知,因為農奴制度的存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必要條件都存在嚴重不足,俄國已遠遠落后與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但你們認為沙皇會因為這個因素而痛下決心 推行改革嗎?為什么?因為他首先關心的是自己的統治。只有自身統治受到威脅,甚至到無法維持時,才可能促使他從自身著手開始 改革。那么,現在有沒有出現這樣的威脅呢?(三)、變革的呼聲。1.十二月黨人起義,要求推翻沙皇專制,廢除農奴制度,但以失敗告終,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分化。——統治基礎危機。2.革命主義者的主張:代表: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共同思想:反對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小結一下:農民起義和變革呼聲都屬于內因。提問:這些內因意味著什么?人民已經開始使用暴力,準備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來推翻沙皇統治,廢除農奴制度。雖然沒有成功,但給沙皇和貴族地主敲響了喪鐘。面對嚴重的內憂,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條解決途徑:戰爭!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擺脫國內的統治危機發動了一場戰爭,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對手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克里米亞戰爭。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負在戰爭結束前夕飲恨服毒自殺。把一副爛攤子交給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而亞歷山大二世就不能不對這場戰爭作出反思和總結,并采取適當措施來挽救嚴重的統治危機。(四)沙皇的抉擇正因為如此,在內外交困形勢下上臺的亞力山大二世認識到惟有變革才能自救,才主動推進改革。材料一: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必須立即進行改革,沒有時間再耽擱了。”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材料二: 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因而宜盡快通過改革方案。 —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 材料三: “諸位會深信,凡是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從材料可以看出:(1)沙皇已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得不采取措施,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2)借助輿論化解封建地主的不滿和反抗,希望得到地主的支持,從而減少改革的阻力。(3)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