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俄國農奴制改革
改革的醞釀:成立“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 為什么俄國最終選擇了改革方式變革社會?(1)亞歷山大二世上臺后面臨著及其嚴峻的形勢。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鞏固統 治,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2)當時俄國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對沙皇政府有較大的依賴性;
(3) 無產階級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二、“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1.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1)、時間:1861年3月3日(2)、核心內容:廢除農奴制(3)、具體措施:a、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享有公民權利,可以簽訂契約、提起訴訟、自由結婚、經商、做工和合法擁有財產,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買賣、贈送和抵押;作用:為 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b、經濟 上: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同時負擔一定的義務(贖買土地);① 規定土地屬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得到一塊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決定;② 農民必須付高額贖 金贖買份地,而且在贖金付清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農民在改革中獲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種土地的數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貧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農民獲得份地時,首先必須以現金形式支付土地贖金的20%~25%,贖金高于當時土地實際價格二三倍,其余款項由政府以有息債券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逐步還本付息,年利息高達6%,只有本息還清后,農民才可擁有土地的合法權;每個男勞力前兩年必須服40天的勞役,之后轉為代役租并一直持續到他付清贖金為止;作用:a、促進農業的發展; b、同時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資金;c、組織上:強化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法令規定村社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付清贖金后,農民必須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脫離村社,如果一個農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須得到村社的書面許可證作用:加強對農民的人 身控制; d:時間安排:贖買前另設兩年過渡期2.農民為解放付出的代價和農民暴動:改革并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從土地分配的情況來看,農民所得的份地不僅比原來耕種的要小,還要繳納高出地價兩三倍的贖金。地主總是以各種手段向農民“割地”,全國平均“割地”達到18%,在土 地肥沃地區達20~40%,少數地區甚至達到一半。所以,當農民真的“解放”以后,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1)農民無條件獲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擺脫地主的奴役,卻受到村社的束縛。2)通過贖買獲得一半土 地:一方面農奴得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國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農奴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還背負了沉重的債務。 1662年,共有400處領地發生嚴重的農民暴動,激進的知識分子對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滿,赫爾岑宣布:“人民受騙了!”三、評價農奴制改革1、進步性:a、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b、地位:實現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c、作用:① 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使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勞動力、資金、國內市場),是一次歷史的進步;法令的頒布使農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掙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收取的巨額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 累了大量資金。改革后俄國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到19xx年,它的工業總產值較前增長了6倍。鐵路長度從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xx年的5.2 萬公里。2、局限性: a、不徹底:農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b、掠奪性:實質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 c、欺騙性:改革后,農民獲得的土地,數量少、貧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維持生計,只得被迫租種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對農民具有殘暴的掠奪性和欺騙性,沒有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沒有觸動沙皇專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權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3 、存在的問題:a、經濟總體水平落后于歐美國家; b、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小結: 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xx年革命日俄戰爭失敗改革不徹底地方自治司法改革“解放”法令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十二月黨人”起義和“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農奴制危機思考題: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的異同。相同點:a.都是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狀況。 b.都是代表農奴主的利益。 c.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 d.都促進了俄國經濟的 發展。 e.都加強了對外擴張的力量。不同點:彼得一世改革加強了農奴制;而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改變了俄國社會性質。★課堂思考辯: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材料二: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為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地主領地上現存的秩序應維持到應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新辦法開始實行時為止。 --《解放農奴宣言》材料三: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2)據材料二,改革后俄國農民的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農民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4)據上述材料分析這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 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它是對農民的一場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