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專題四通史概要:
20世紀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1xx年。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抗爭與奮斗,在此期間,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以各自思想理論及其革命實踐成為引領時代進步的三位偉人。
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成為辛亥革命的風帆。此后,孫中山緊跟時代潮流,推動國共合作,基于三民主義,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大革命時期的旗幟。
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世紀之交,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課標要求: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理論的過程及其主要內容。了解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家為實現三民主義而領導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推行有利于發展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史實。了解新三民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教師應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間孫中山提出、發展三民主義理論,為實現三民主義而不懈努力奮斗的歷史輪廓;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研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并實地考察了西方社會后,提出了“振興中華”的藍圖,它在辛亥革命時期發揮了巨大的理論作用。 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家高舉“三民主義”旗幟,組織、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斗爭。實現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時期三民主義的實踐。
難點:如何理解與舊三民主義相比較,新三民主義有了質的飛躍和巨大的進步?
教學建議:
(1)可以通過幻燈片打出圖片——孫中山和一段有關于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目的及對三民主義的總體評價的一段文字資料,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
(2)“孫中山首倡三民主義”一目,首先要引導學生回憶必修一的中國同盟會的建立的內容,使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本子目的重點是三民主義的內容和評價。關于三民主義的內容,教師可指導學生分四步完成學習。第一步,由學生閱讀教材對三民主義內容的敘述,使學生自己掌握“三民主義”的概念和內涵,并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第二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對三民主義內容的敘述,自己總結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目的。第三步,教師將三民主義的內容做成幻燈片,邊向學生展示邊進行講述,要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闡述清楚,要闡釋它們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學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義。第四步,讓學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在師生共同解難答疑的過程中結束本問題的學習。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