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與工業革命的發展相適應,英國對殖民地掠奪和控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公開的暴力掠奪、課征稅收和勒索貢賦為主要手段的掠奪方式,轉到通過工業資本剝削為主的掠奪方式。到19世紀中期,英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品是在國外市場上出售的,其中棉織品的80%全部輸往國外;而國內消費的大部分原料和糧食則來自國外市場,其中棉花的供應甚至全部來自國外。教材第93頁第二段小字中所引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學家史丹萊•杰溫斯的一段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英國既占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又從殖民地進行全面掠奪的情況。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地進行經濟擴張,是這一時期英國海外擴張的突出特點。當然,也應當看到,英國的經濟擴張是以武力為依托的。19世紀中期英國在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殖民擴張,都是通過戰爭和武力來實現的。
3.法美對非洲和亞洲的侵略。
法國的工業革命大體上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基本完成于19世紀中期。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法國大力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和占領。拿破侖政權時期的侵略戰爭,一度極大地擴充了法國的版圖,但第一帝國的覆亡,使法國重新回縮到1790年的疆界。經過十幾年的積蓄力量,到30年代,法國再次加強了殖民擴張。從50年代起,法國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了一系列侵略戰爭,殖民擴張達到高潮。法國殖民地的面積由1820年的5萬平方千米,增加到1876年的90萬平方千米,同期殖民地人口由40萬增長為600萬,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殖民強國。
美國自18世紀晚期開展了工業革命。在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的東北部地區已完成了工業革命。內戰之后,工業革命在包括南部和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范圍繼續迅速發展。19世紀上半期,美國主要致力于在北美大陸擴張領土。但就在這一過程即將結束之時,從對中國、日本的侵略開始,美國也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它積極參加了對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侵略活動。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組成部分。19世紀中后期,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關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指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超出了西歐和北美的范圍,以空前的廣度開展起來。其具體體現是:比利時、意大利、德意志、奧匈帝國、俄國、日本等國以不同方式步入資本主義時代,英、法、美等國則進一步發生了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改革或革命。其二,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淪為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
2.關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產生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其關鍵在于對這一體系初步形成后產生影響的認識?偲饋碚f,在包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內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進與落后的社會制度之間的沖突,也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較量。具體地說,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基礎之上的,而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不論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為了掠奪。就其性質來說,是侵略性的,是非正義的。第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在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封閉落后,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速度極為緩慢。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從而客觀上起到在世界范圍促進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第三,資本主義列強把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為了把這些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地,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落后面貌。因此,作為被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的民族,如果不奮起抗爭,如果不在抗爭中吸取先進文明的物質精神成果,從而不斷提高抗爭的水平,也是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發展的。
21世紀教育網
21世紀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