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復制”一節的教學
提問:①根據實驗可知,dna復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條件?(原料、酶、能量和模板)。②能否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dna的模板作用?(課后設計,下節課講解)
此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了dna復制的條件,而且培養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激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6.3 對dna復制方式的演繹推理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學生對dna復制的條件有了一個比較初步的了解。這時,教師就勢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其復制的方式。
6.3.1 展示三種可能的復制方式的示意圖(全保留復制、半保留復制、彌散復制)
6.3.2 做出假設。讓學生討論三種復制方式有何不同,并作簡要描述。
6.3.3 分析推演。科學家已經證實,dna為半保留復制,請同學們探究以下問題:
①既然是半保留復制,親代的dna分子復制后得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dna的組成是怎樣的?你能否用圖表示出來?
②怎樣識別dna中哪一條是母鏈,哪一條是子鏈?(啟發學生采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
③用哪種同位素來進行標記?為什么?
④如果原dna是15n,原料是14n,那么復制一代和復制兩代后,n的情況怎樣?(引導學生用圖解進行分析)
⑤復制后,子一代的每條dna全為15n/14n-dna,子二代dna中有一半是14n/14n-dna,另一半是15n/14n-dna。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dna分子,產生的dna分子通常是混雜在一起的。有什么技術活方法可以證明上述結論是正確的?(啟發學生采用離心的方法)
⑥如果對每一代的dna進行離心分析,那么實驗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6.3.4 驗證推理。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看是否與自己的推理一致。最后,教師可對學生的推理活動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如作出假設-dna半保留復制;推理-設想實驗的方案和預測可能出現的結果;驗證推理-閱讀教材中的經典實驗。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方法。
6.4 對dna復制過程的探究
經過上面對復制的條件及方式的探究后,教師演示dna復制的動畫,讓學生觀察生命體內的復制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①dna復制是在什么時期?②dna復制的場所在哪里?③dna復制的特點是什么?④如何保證復制的精確?⑤復制過程中一定不會出現差錯嗎?⑥復制的意義是什么?通過一系列問題串對dna復制進行總結,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7 課外研究性學習
利用dna復制的原理,使dna在體外完成復制,這就是聚合酶鏈式反應(簡稱pcr)。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介紹pcr技術及其應用,并制作宣傳板報。課外通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即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dna復制原理在科學及社會實踐中有著重要的應用,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
8 教學后記
傳統的生物學教學往往只是注重教師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參與,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本節課的設計將科學的經典實驗和學生的探究過程相結合,讓學生沿著科學的邏輯思維路線,即發現問題、大膽假設、實驗探究,最終得到符合邏輯的結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探索知識、科學研究方法和培養能力有機地融為一體,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達到教學目標,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究材料的篩選和設置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此外,本節課的設計是以生活中熱點材料引入,通過學習了解相關原理,并布置課外研究性學習來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充分體現了sts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