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及其調節(精選2篇)
人的體溫及其調節 篇1
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一、激發興起,導入新課
教師在上課之初,可以提問學生,誰愿意說一說自己有無曾經對某種物質過敏的現象?如果學生不愿意承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消顧慮,指出大多數過敏反應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會引起組織細胞的損傷。也可以請學生說一說聽過見過的別人的過敏反應,指出過敏反應雖然是一種常見病,卻和人們談虎色變的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癌癥一樣屬于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了解這些病的發病機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們學習、研究免疫學的重要目的。
二、復習舊知
引導學生回憶什么叫免疫,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到人體的免疫功能正常時可以對非己抗原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發揮免疫保護作用。當免疫功能失調時,就可引起各種疾病。
三、學習新課
(一)過敏反應
請負責該內容的調查小組介紹相關資料,在可能的范圍內讓學生把他們掌握的內容說足說透。學生事前準備的文字材料、數字、圖表要用攝像頭當堂打出來,效果會更好。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1.過敏反應的舉例和類型
學生舉的實例可能會很多,尤其是走訪專家醫生和查閱資料之后,正好彌補了教材內容的不足。因為課本上講的只是臨床上最常見的i型過敏反應疾病,其他類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學生舉的實例中除了有書本上的實例外,還有如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教師也要肯定,因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發病機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過敏反應。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能引起i型過敏反應的物質與具體的過敏反應癥狀聯系起來,例如:
全身性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休克,主要是藥物過敏,如青霉素、頭孢霉素,普魯卡因,鏈霉素等。
呼吸道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如花粉、塵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過敏反應: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休克,如魚、蝦、蟹、蛋、奶等食物。
皮膚過敏反應:引起麻疹、濕疹、血管性水腫,如藥物、食物、腸道寄生蟲、冷熱刺激等。
這樣進行總結,學生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自己判斷,有效預防。
2.過敏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在總結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反應就屬于過敏反應,而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就叫過敏原,由于i型過敏反應同學聽到見到的比較多,它的三個主要特點也容易理解,即:
①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②一般不會損傷組織細胞;
③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3.機理
過敏反應發生的機理是一個復雜和抽象的過程,按照書上的示意圖和文字敘述,學生可能不易理解,學生匯報查閱的資料也可能過于復雜。教師可將i型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劃分為三個階段:
①致敏階段:過敏原進入機體后可選擇誘導過敏原特異性b細胞產生抗體應答,此類抗體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即課本上所說的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細胞,其中肥大細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和黏膜下層,而嗜堿性粒細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結合,而使機體處于對該過過原的致敏狀態。通常這種致敏狀態可維持數月或更長,如果長期不接觸該過敏原,致敏狀態可自行逐漸消失。
②激發階段:指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通過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除了組織胺以外,還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們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
③效應階段:指生物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的階段。根據反應發生的快饅和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早期相反應和晚期相反應兩種類型。早期相反應主要由組織胺引起,通常在接觸過敏原數秒鐘內發生,可持續數小時,晚期相反應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過敏原刺激后6~12 h發生反應,可持續數天。
4.防治措施
關于過敏反應的防治措施,學生調查后會匯報得比較全面。否則,教師可簡要介紹過敏原皮膚實驗的方法、脫敏治療、撲爾敏、苯海拉明等藥物防治的機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舉例
由責該部分內容的小組匯報調查憎況,使同學們了解除了書上的實例,還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學生可能會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還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重癥肌無力、肺出血腎炎綜合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腎小球腎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總結這些病的共同特點,都是自身免疫反應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了損傷,并出現癥狀,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發病機理
關于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理,具體過程各不相同。課本上僅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講了由于分子模擬而導致自身抗原出現的過程,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它們都與正常細胞或細胞外成分有相類似的抗原決定簇,針對這些病毒,抗原決定簇的免疫應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薩奇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應答可攻擊胰島b細胞,引發糖尿病。鏈球菌有多種抗原蛋白與人體腎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發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種徽生物因其熱休克蛋白與人的熱休克蛋白以及多種組織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饅性活動性肝炎。而書上小字介紹的紅班狼瘡的病因與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教師可根據實際憎況簡要介紹。
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預防自身免疫疾病應注意什么?
學生根據上述發病原理分析討論,應該理解到:由于多種們原體的感染可邀過抗原模擬的方式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體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兩類疾病在免疫反應上有什么相似點?學生邀過分析思考這個問題,理解免疫失調的含義,包括過強和過弱兩個方面。上述i型過敏反應就可以理解為因免疫反應過強而造成的免疫失調,但通常不損傷組織細胞;而免疫反應過強坯可能造成不能識別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應過弱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這樣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點
由學生匯報收集資料的結果,首先明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師還應從概念出發引導學生思考該病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推理應該理解到該病的共同特點是:由于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現反復的、持續的、嚴重的感染,如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膿性腦膜炎、膿皮病,甚至于惡性腫啟的發病率比同齡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種類
學生匯報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種,教師應引導學生劃歸到書上提到的兩種類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對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書上并沒有舉出實際的病例,教師可視具體情況介紹幾種病例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癥、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伴濕疹血小板減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到其實大多數免疫缺陷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較晚時期,屬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書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這些因素非常關注,教師或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引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營養不良、感染、藥物、腫瘤、手術、外傷、燒傷、脾切除等。接著教師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而引起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展示他們收集到的關于艾滋病的圖片、數字、錄像等,學生或者通過自學,或者在調查小組同學的引導下明確以下內容:艾滋病的全稱、病原體及存在部位、發病機理、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其中關于發病機理因為涉及到前面講述的免疫應答的內容,學生對課本上“特別是能夠侵入t細胞”存在疑問。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種t細胞?除了侵入t細胞還能侵入哪些細胞?對此教師可適當展開:hiv的表面有一層糖蛋白分子,其構象正好和助t細胞上的一種糖蛋白互補,兩者結合后病毒得以進入助t細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一些b細胞,甚至其他一些組織細胞如腦細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嚴重癡呆、行動遲緩、記憶力喪失等癥狀。因為助t細胞是兩種免疫系統都要依靠的細胞,助t細胞大量被消滅,患者將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種傳染病將乘虛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最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導學生既要重視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時做到全社會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學的應用
1.免疫預防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種人痘的方法預防天花是人類免疫預防的開始,借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機體受到病原體感染后,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和效應t細胞,從而提高對該病的免疫力,這正是免疫預防的基本原理。接著教師提出啟發性問題:
(1)什么叫免疫預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來預防接種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種可以預防所有的傳染病嗎?為什么?
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理解到,預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機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來預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預防常用的方法是預防接種疫苗,而國際上把細菌性制劑、病毒性制劑以及類毒索統稱為疫苗。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推薦的兒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傳染病的疫苗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療
請學生根據書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療的常規方法及兩種具體方法,思考下列啟發性問題:
這兩種方法分別是針對哪兩種免疫系統起作用的?為什么?
免疫治療是否只是加強免疫系統的作用?為什么?
從上面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對于體液免疫的缺陷和細胞免疫的缺陷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從上面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調整”二字的含義,包括免疫增強和免疫抑制兩種療法,以此來啟發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同時教師舉例: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酞胺就常常作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劑來抑制免疫應答。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問題。
3.器官移植
學生不難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種類型。教師主要要引導學生分析臨床上常用的同種移植及其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并使學生理解:一是尋求與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組織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分析上述第一條措施時要向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條措施時可以分析患者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有什么不良影響,進而引出當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熱門——誘導對移植物的特異性耐受,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機體免疫系統對某一整套抗原的長期特異性無應答狀態,以此來引起學生對當代生物科學的關注和責任感。
要點提示
1.各種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師在課前要多查一些資料,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舉的病例。
2.在本小節所列舉的三類免疫缺陷病中,過敏反應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強引起的疾病,區別在于前者一般不會引起組織損傷,后者會引起組織損傷。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弱引起的疾病。
板書設計
(一)過敏反應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學的應用
1.舉例和類型 1.概念和舉例 1.概念和特點 1.免疫預防:方法 意義
2.概念和特點 2.發病機理 2.種類 2.免疫治療:方法 舉例
3.發病機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敗關鍵
4.防治措施
人的體溫及其調節 篇2
知識方面:
(1)人的體溫及其意義(知道);
(2)體溫的調節(知道)。
教學重點:
體溫的意義及其調節。
教學難點:
體溫的調節。
一、引言
19xx年英國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險隊和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都宣布將向南極點進軍,兩支探險隊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經過千辛萬苦于19xx年12月14日成為第一批到達南極極點的人。而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馬拉和人拉的雪橇,結果馬在嚴寒中陷入了泥沼。他們用雪橇拉著設備,頂風冒雪經過82天,于19xx年1月16日終于到達南極點。在南極探險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歸途中因饑餓勞累倒下。攀登南極點的角逐是南極考察熱中光輝的一頁。
兩支探險隊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極艱難跋涉,阿蒙森隊的勝利表明人類可以戰勝嚴寒,而斯科特隊永遠留在了南極也表明如果嚴寒加上饑餓、疲憊也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地球上的氣溫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環境中,人是怎樣維持體溫恒定的呢?
二、新課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投射在大屏幕上)
某人用三種常用測體溫的方法,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值,到底哪個是他的體溫呢?
口腔溫度 腋窩溫度 直腸溫度
37.2 ℃ 36.7 ℃ 37.4 ℃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得出結果) 學生明確:體溫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即內環境的溫度,而上述的三種方法測出的都是體表溫度,用于代替體溫。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預習作業,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1)面對全班同學的數據,如何進行比較?(進行研究方法的訓練)
(2)如何使比較的結果更直觀?(組織學生繪制直觀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出比較項目:1.選擇一個人的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2.選擇一個家庭的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3.選擇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學生的個人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繪制上述比較的直觀圖,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井得出結論:
1.同一個人的體溫晝夜有差別,不超過一度。
2.不同年齡的人體溫有差異,年輕者體溫高于年老者。
3.體溫會有個體差異。
4.體溫會因活動量的改變而改變。因此被試者應處于平靜狀態中進行測量。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體溫恒定是不是體溫維持一個數值?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什么?恒定的體溫是怎樣影響新陳代謝的呢?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體溫相對恒定是指體溫在一個范圍內變動。
2.體溫恒定是生命活動進行的必要條件。
3.恒溫動物能擺脫環境的限制,無論天氣如何,只要體溫恒定就能進行代謝活動。
4.相對恒定的體溫可以保證酶在最適溫度下發揮催化作用。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
1.為什么斯科特探險隊因饑餓勞累凍死在南極?
2.體溫是哪來的?產熱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主要細胞器是什么?
4.能源物質是什么?
5.主要能源物質是什么?
6.散熱的結構有哪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明確:體溫是機體代謝活動的結果,也是生命活動必需的條件。
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臟。安靜狀態下以肝臟產熱為主,運動時以骨骼肌產熱為主,產熱的主要細胞器是線粒體。
能源物質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散熱主要由皮膚經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完成。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體溫的相對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產熱=散熱。請大家分析: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怎樣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呢?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得出結論:寒冷環境中增加產熱,減少散熱;炎熱環境中減少產熱,增加散熱。炎熱環境中可以減少產熱,但不產熱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機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熱量的釋放。故炎熱環境中以增加散熱為主。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請分析在寒冷和炎熱的環境中怎樣調節產熱與散熱以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呢?調節機制是什么?是神經調節還是體液調節?神經調節的調節中樞在哪里?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1.增加產熱的生理活動有:骨骼肌會不自主地顫抖,皮膚立毛肌收縮,增加產熱;有關神經作用于腎上腺促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導致機體的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2.減少散熱的生理活動有:幾乎不出汗,以減少蒸發散熱;皮膚血管收縮,減少皮膚的血流量,以減少對流散熱和輻射散熱;皮膚立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縮小汗毛孔,減少熱量散失。
3.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弧實現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列出調節機制示意圖。(見板書設計)(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
【教師活動】分析下列兩個不等式:散熱>產熱、散熱<產熱時,人的體溫將會怎樣變化?分析其中的利與弊。
【學生活動】討論后回答,應明確:因為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是有限的,當長時間置身于寒冷環境中,機體產生的熱量不足以補償散失的熱量,會引起體溫降低;而在高溫環境中過久,會因體內熱量散不出去,導致體溫升高。
【教師活動】講述體溫調節的障礙。
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應特別注意的是低溫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溫則使酶失活。因此,繪制酶的活性與溫度的關系曲線時,應注意低溫時曲線不能達到酶活性的零點,而高溫則曲線可以達到零點。于是可以說體溫過高會致人死亡,而體溫過低則不一定。
發熱與體溫過高:發熱是許多疾病的癥狀,原因很多:如感染、腫瘤、內分泌失常、免疫紊亂、組織損傷、毒物和藥物作用等。因為代謝增加、產熱量增加而散熱相對減少了,體溫因此上升,但人還會有冷的感覺,(可能是因皮膚血管收縮而引起的一種感覺)這種冷的感覺,可引起寒顫,使體溫更快地上升。
發熱后體溫一般不超過40 ℃。體溫高于40 ℃,稱為體溫過高,體溫高達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見。一般認為人的最高致死體溫大約是45.5 ℃,這可能與蛋白質在45~50 ℃之間開始變性有關。體溫過低會不會也一定導致人的死亡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xx年最小的新聞人物: 13個月大的小艾里卡。(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xx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頓市的氣溫仍然在攝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個月大、剛學會走路的女嬰艾里卡只穿著紙尿褲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發現時,身體已經僵硬,心臟也停止了跳動,體溫已經下降到攝氏16度!在醫護人員的救助下奇跡發生了:艾里卡的心臟突然跳動了一下,接著竟然連續跳動起來!小家伙復活了。科學家因此斷言:凍體復活不是夢。
事實上,人體細胞冷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比如在治療不育癥時使用的精子冷凍、卵子冷凍、胚胎冷凍技術。
科學家預測,人體冷凍技術在未來的應用將十分廣泛。可以把患了絕癥的病人冷凍起來,幾百年后當相關的技術出現后,再使其復活,經治療而獲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員冷凍起來暫停人體老化的程序,數光年之后,他們抵達某個星系后解凍,他們的年齡就和離開地球時完全一樣,沒有任何衰老。人體冷凍技術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實現的可能。目前不能確定人的最低致死體溫。
除這種奇跡之外,有些情況也會導致體溫過低: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腦血管疾病或麻醉藥中毒時體溫也會降低。人的體溫下降至20 ℃時,通常不能恢復。
臨床上用人工冷卻法使人進入麻醉狀態,稱為低溫麻醉。體溫一般不低于28℃,可以阻斷血液循環10~15 min腦組織和心肌機能不會遇到嚴重障礙,為做腦、心臟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述學習的體溫調節是生理性調節,動物體還可以通過自覺行為來調節體溫,如不在極端環境中停留過長等。大家還可以繼續思考:還有什么自覺行為可以調節體溫呢?
重點提示
1.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分析得出:體溫因年齡、性別、活動量等不同而變化。
2. 體溫恒定的調節應抓住產熱與散熱相等這個主干,再分析產熱與散熱的生理活動,再分析神經和體液的調節過程,并從中體現出體溫調節以神經調節為主,由神經和體液共同參與完成。
3.體溫調節注意與溫度對酶恬性的影響相聯系,產熱過程與細胞呼吸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