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通用2篇)
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篇1
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第1節 遺傳信息學習目標:
a、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遺傳信息的了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b、知識要求:
1、 核酸是生物的遺傳物質
2、dna的雙螺旋結構
3、生物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
c、實驗要求:
1、核酸與蛋白質的分離方法
2、核酸的化學鑒定
d、過程能力與方法:
培養自己向研究性學習轉化,對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自己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 學習重點:
1. 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發現之路中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2. dna的雙螺旋結構 (堿基配對原則) 3. 基因的實質(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就不同) 學習難點: 1、dna的雙螺旋結構(堿基配對原則) 2、基因的實質(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就不同)學習過程指導:知識精華:題例領悟:自我評價:
1. 遺傳物質dna
在學習新課時,先復習舊知識 (dna在哪里?染色體的化學成分是 和 。) 再思考問題:遺傳物質究竟是dna還是蛋白質,為什么? (用實驗事實證明):s型肺炎球菌菌落特點是 ;而r型肺炎球菌菌落特點是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可以說明: 是遺傳物質;
2、dna的雙螺旋結構
在學習新課時,先復習舊知識:dna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結構單位是( );它的化學成分是由一分子的( )、一分子的( )和一分子的( )組成。構成脫氧核苷酸的堿基有( )種;因此,脫氧核苷酸也有( )種。 再思考:脫氧核苷酸如何聚合成多核苷酸鏈?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如何? 闡述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畫出其結構簡圖,最后得出結論,并形成個人筆記。
重點了解嘌呤與嘧啶的堿基配對原則,氫鍵,呈螺旋狀的認識。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是: 和 配對; 和 配對。
3、 蘊藏在dna分子中的遺傳信息
dna的多樣性體現在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目和序列的不同; 基因是dna上攜帶遺傳信息的一段 序列 ,它決定生物體的形態、生理和行為等生物性狀。
對“想一想 做一做”開展討論和交流。
4、實驗指導 1.原理是: 。 2.材料:
3、 方法:
50g洋蔥鱗葉 + 5ml洗滌劑(1:5稀釋)+ 2g鹽 +50ml蒸餾水 粉碎機打碎 過濾 等體積95%酒精沉淀 觀察、檢驗粗提取物的化學成分
4、結論: 。
5、分析討論及拓展:
(1) 提取洋蔥鱗葉中的dna為什么要用洗滌劑和鹽進行處理?
(2) dna具有哪些物理性狀?
(3) 是否還可能用其他材料進行實驗?l 練習:練習冊p1-2
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篇2
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第一節遺傳信息1 教材分析1.1 內容與地位 “遺傳信息”一節,先聯系學過的組成生命體的4種主要化合物,哪種是遺傳物質?先通過米歇爾發現核質引出染色質,再根據染色體在前后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系作用,孚爾根染色法發現dna在染色體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組織學生討論遺傳物質的特點,然后通過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生物只有 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dna的結構是一個重點,它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以及遺傳規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dna的雙螺旋結構比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化學組成、堿基配對原則 (2)理解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3)知道dna與基因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實驗證據,認識核酸是遺傳物質的事實 (2)經歷dna模型搭建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感受科學探究過程,感悟科學家在探究過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2)懂得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的重要價值 1.3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 (2)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3)基因的概念 <2>.難點 (1)dna雙螺旋結構 (2)dna和基因的關系 2 學情分析2.1 學生已經掌握了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病毒的結構等生物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可以讓他們初步實驗設計模擬科學探究過程。 3 教學方法設計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基本程序:
4 教學過程概述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生物有遺傳現象設疑引入 問題:在已經學過的四種大分子物質哪種物質可能是遺傳物質? 提出問題 閱讀材料:探索遺傳物質的歷程 展示資料和圖片和學生共同得出結論 1.米歇爾發現核質(染色質) 2.植物、動物體細胞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染色體(展示細胞中染色體圖片) 3.科塞爾發現染色體成分:dna、蛋白質 4.孚爾根染色發現:dna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閱讀材料,思考,與教師一起得出結論染色體與遺傳有關 引出遺傳物質是什么的思考設疑提出問題:是dna還是蛋白質思考假設當時科學家認為是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結構可能更復雜引出遺傳物質的條件總結遺傳物質的條件 1.遺傳物質必須能夠自我復制 2.含有大量遺傳信息3遺傳物質結構相對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且變化可遺傳 學生回答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的初步判斷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1.實驗設計中材料的選擇:噬菌體 2.實驗設計的思路 如何知道dna和蛋白質在遺傳中的作用 3.結果觀察(同位素標記) 4.結論描述思考回答 1選噬菌體的原因(結構簡單,只有dna和蛋白質) 2.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觀察它們在遺傳中的作用 3.觀察子代中的放射性 4.dna是遺傳物質
經典實驗
經典實驗: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講述過程,展示多媒體課件,提出問題, 1.噬菌體的結構 2.用什么元素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 3.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4.這個實驗能不能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5.如果要證明蛋白質不是該如何設計實驗?回答問題: 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并沒有進入細菌體內,在遺傳中起作用的是dna.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可以引導學生閱讀p45頁,埃弗里實驗教師小結其他科學家的實驗表明,沒有dna的生物,rna是遺傳物質結論: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知識介紹1.dna的發現(沃森和克里克在已知dna中嘌呤堿基等與嘧啶堿基的前提下,又根據別的科學家拍攝的dna的x衍射圖片,建立了雙螺旋模型) 2.dna的結構(搭建模型加深理解) 3.dna中的遺傳信息情感目標:合作、堅持、多學科綜合 理解什么叫遺傳信息? 理解dna結構與遺傳的關系dna特性: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基因與dna的關系展示圖片,基因與dna及遺傳的關系
理解
5.探究活動5.1 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復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么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最佳材料。 ●教師點拔: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質越少,分析起來簡便、快捷、干擾因素少,容易得出結論,并且誤差小。病毒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成分與染色體相似,在生殖過程中兩種成分分開,生活史短,繁殖力強。 5.2 模擬、探究、剖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設疑:噬菌體非常小,實驗時怎樣觀察? 引導提問:①dna和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構成? ②“思考題”:為什么選擇35s和32p這兩種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作標記?用14c和18o等同位素,行嗎? 讀圖、分析
親代噬菌體
細菌細胞內
子代噬菌體實驗結論35s標記蛋白質外殼 32p標記dna ◆結論:噬菌體的復制過程中dna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2)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分析每一步實驗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設計的意圖何在?以學案的形式,事先印發給學生: 實驗步驟現象結論設計意圖分析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體內 ●質疑: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科學家,你認為在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中,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略) ●多媒體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
預測:哪一種情況能促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為什么? 實際:只有加入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并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效率越大。 結論:“轉化因子”—dna, dna是遺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