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第六章 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第一節遺傳信息1 教材分析1.1 內容與地位 “遺傳信息”一節,先聯系學過的組成生命體的4種主要化合物,哪種是遺傳物質?先通過米歇爾發現核質引出染色質,再根據染色體在前后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系作用,孚爾根染色法發現dna在染色體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組織學生討論遺傳物質的特點,然后通過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生物只有 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dna的結構是一個重點,它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以及遺傳規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dna的雙螺旋結構比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化學組成、堿基配對原則 (2)理解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3)知道dna與基因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實驗證據,認識核酸是遺傳物質的事實 (2)經歷dna模型搭建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感受科學探究過程,感悟科學家在探究過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2)懂得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的重要價值 1.3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 (2)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3)基因的概念 <2>.難點 (1)dna雙螺旋結構 (2)dna和基因的關系 2 學情分析2.1 學生已經掌握了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病毒的結構等生物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可以讓他們初步實驗設計模擬科學探究過程。 3 教學方法設計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基本程序:
4 教學過程概述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生物有遺傳現象設疑引入 問題:在已經學過的四種大分子物質哪種物質可能是遺傳物質? 提出問題 閱讀材料:探索遺傳物質的歷程 展示資料和圖片和學生共同得出結論 1.米歇爾發現核質(染色質) 2.植物、動物體細胞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染色體(展示細胞中染色體圖片) 3.科塞爾發現染色體成分:dna、蛋白質 4.孚爾根染色發現:dna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閱讀材料,思考,與教師一起得出結論染色體與遺傳有關 引出遺傳物質是什么的思考設疑提出問題:是dna還是蛋白質思考假設當時科學家認為是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結構可能更復雜引出遺傳物質的條件總結遺傳物質的條件 1.遺傳物質必須能夠自我復制 2.含有大量遺傳信息3遺傳物質結構相對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且變化可遺傳 學生回答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的初步判斷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1.實驗設計中材料的選擇:噬菌體 2.實驗設計的思路 如何知道dna和蛋白質在遺傳中的作用 3.結果觀察(同位素標記) 4.結論描述思考回答 1選噬菌體的原因(結構簡單,只有dna和蛋白質) 2.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觀察它們在遺傳中的作用 3.觀察子代中的放射性 4.dna是遺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