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群落的動態(精選2篇)
第2節 群落的動態 篇1
第2節群落的動態【學習目標】知識方面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1.關注人的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2.認同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重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緦W過程】1、觀看錄像:火山噴發的過程小組討論:火山噴發后,地面上的植物發生怎么變化(較長一段時間)?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閱讀課本請寫出裸巖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裸巖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看下面一個例子: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xx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小組討論:火山噴發后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有何異同呢?(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組分析并討論: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是否一定會向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樣發展呢?為什么?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回憶日常生活中人類的哪些活動影響了群落的演替,怎樣影響的呢?【鞏固練習】1.群落演替的總趨勢是( )a.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和群落穩定性的提高 b.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和群落穩定性的降低c.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和群落穩定性的降低 d.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和群落穩定性的提高2.在樺木林中,常出現云杉的幼苗,云杉長大后,高度超過華木,華木因不如云杉耐陰而逐漸死亡,最終為云杉所代替,這種群落演替表明( )a.種內斗爭有利于物種延續 b.適者生存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 c.從進化上看云杉比華木低 d.從結構上看云杉比華木高3.在出生演替過程中,苔蘚能夠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 )a.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有機物 b.苔蘚比地衣長的高,在與地衣爭奪陽光的競爭中處于優勢c.苔蘚的生長比地衣快 d.苔蘚能夠忍受極端的干旱環境4.20世紀末期,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過多、河道堵塞 b.環境污染嚴重,廢水流入河道c.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墾殖活動,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d.過多的退耕還林、還草5.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保護天然林”和“退耕還林(草)”是兩項重要內容,采取這兩項措施的重要原因是( )a.開展生態旅游 b.發展畜牧業 c.增加木材產量 d.改善生態環境6.由一片長由馬尾松和山毛櫸的針闊葉混交林,逐年對兩個樹種的存量的比值記作c,作出如下圖的曲線。請根據圖回答:0 a b c d e 年份c值 1
(1)兩個樹種處于競爭狀態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兩個樹種處于競爭平衡狀態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a年的優勢種是_______,在d年的優勢種是_________。排除氣候條件的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隨著單一種群的繁盛,逐步改變了當地的____________,使之反而適應后一種群的生存需求。
第2節 群落的動態 篇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群落的演替屬于理解層次水平,即在知道的基礎上,把握知識內在的邏輯聯系,并能對群落演替的動態過程進行分析解釋。教科書首先從火災破壞原有群落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入群落是變化的觀點之中,并以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讓學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動態規律。通過對群落的動態規律研究,使學生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二:教學目標1. 分析群落的動態演替的過程,學會運用系統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判斷,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觀念。2. 通過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過程,加強理論知識的運用,初步學會應用現實生活理解理論知識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正確理解科學、社會、技術之間的關系三:重難點1. 闡明群落的演替的過程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2. 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及結果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四: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群落演替有關的錄象,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自然景象,增強直接感受,領悟群落的動態變化及穩態調節的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中先結合火災后的美國黃石國家森林公園的變化,引入“群落是變化的”的觀點,得到群落演替的概念,再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材料。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推導出不同階段生物的變化,從而深刻理解群落演替的動態過程及控制因素五:具體教學過程(一課時)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有關群落演替圖片或錄象或播放教科書美國黃石公園同一地點大伙前后照片,引出群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進而得出群落演替的觀念 群落演替 問題導入“既然群落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進行?其過程又受哪些因素影響和控制呢?”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解決這些問題。探究之前先引導學生思考“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得出“生物即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并以此為線理解探究活動。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圖中文字總結歸納成圖解形式: 云杉林 ↑云杉定居階段 (云杉、楊、樺混交群落) ↑ 小葉樹種階段 (樺樹、小葉楊群落) ↑ 雜草群落 ↑ 采伐跡地分析討論:1。云杉林被采伐后所發生變化的速度和方向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內外兩個因素:①各種外界環境氣候條件主要是光照,水分,溫度等其他環境因素②與自身有關,即有機體本身的活動有一定關系)2。成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是否一樣?說明理由(不一樣。群落時刻處于一種動態演替中,隨時間變化,相同地點的環境條件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這種改變和其他若干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生物種類和數量均發生變化,各種不同生物競爭生態位,導致群落發生變化) 綜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演替是群落朝著一個方向連續變化的過程,它是群落內部關系(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與外界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 (3)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通過探究活動及多媒體播放生態問題,讓學生總結出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三類:一類是群落內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和動物的活動性等二類是外界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等三類是人類活動。并引導學生得出人類活動是影響最大的(舉例 人工頂極群落) (4)群落的穩定性 強調一點:群落演替到同環境處于平衡狀態的時候,演替不再進行,此時,群落的結構最復雜,最穩定,既而得出群落穩定性的概念(舉例強調理解穩定性的兩方面)六:本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1. 盡量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整個演替的過程,讓學生看圖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中應廣泛聯系觀察生活,列舉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如砍伐森林,圍湖造田,治理沙漠,封山育林等,使學生理解我國政府提出的退耕還林,還湖,還草的政策,樹立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