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案(精選3篇)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1 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安排兩個課時,這節課完成第一課時,內容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兩部分。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也為以后要學習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等內容作鋪墊,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對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應試的角度來看,本節內容常作為考試熱點,往往把分析和計算結合在一起,也是生態學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識模塊。
1.2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 對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加以分析,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和計算能力
1.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位一體、相互支撐。
【知識目標】:
ⅰ、理解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
ⅱ、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重點)。
【能力目標】:
ⅰ、指導學生構建能量流動的概念模型、數學模型。
ⅱ、通過引導學生定量地分析某個具體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ⅲ、對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加以分析,培養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和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
ⅰ、通過小組分工與自主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態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態學觀點,使學生懂得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做準備。
二、教法分析
2.1教學方法: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本節課采用了以建構主義教學法為主,以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為輔的策略。
針對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可以提出許多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所以本節內容是運用問題導學法的好材料。針對本校高二學生有較多小組合作經驗等情況,在教學中我還運用了分組討論法。此外,我還設計了本節課的導學案、制作了相關的教具以及多媒體課件,力求使知識更為直觀,使課堂更加有趣。
2.2 重難點突破策略:
(1)提前讓學生復習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以及預習本節課,為學習本節做好準備。
(2)上課前發給學生課堂導學案,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
(3)通過建構主義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建構能量流動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通過小組內和小組間的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以及教師的修正,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建構模型的重要性。
(4)聯系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的實例,分析能量流動的傳遞效率,以驗證和鞏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重視用數據說明生物學現象和規律的過程。
(5)通過設置幾個命題進行分組討論,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2.3教學工具:課堂導學案,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具。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ppt】大家看到這個班次的飛機應該并不陌生,馬航mh370客機失聯已有三個多月了,人們對此有很多的聯想和猜測,那么飛機去哪兒了?假如飛機安全的降落到了印度洋一個美麗的小島上,島上沒有任何食物,飛機上每一名乘客隨身攜帶的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雞可以食用,你認為以下哪些生存策略能讓乘客們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
a、先吃雞,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時用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生產的蛋,最后再吃雞
教師:(分組討論并統計各個選項的人數)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哪種策略能使乘客們獲得最多的能量,從而能維持最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為了更合理、更科學的選擇,這一節課咱們來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新課內容:
【ppt】能量與能量代謝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已學過的生物學知識中與能量相關的概念有哪些
學生回答:糖類、脂肪、atp、熱能、光能、化學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ppt】與能量有關的概念
糖類、脂肪、atp、熱能、光能、化學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教師:糖類、脂肪、atp是能源物質;熱能、光能、化學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是與能量相關的生理過程。
教師:圖中a、b分別代表什么生理過程,c、d分別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
(通過建構主義理論,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初步建構與能量流動相關的概念: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等,從而為后續學習做好知識鋪墊和順延。)
教師:朋友聚會時,經常玩一種“老虎、杠子、雞”的游戲,大家有沒有知道這個游戲規則的?誰來介紹一下
學生討論,回答游戲規則。
教師:在這個游戲中生物之間有制約作用。其中除了杠子對老虎的機械作用外,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約作用的。它們之間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鏈。
【ppt】“杠子、蟲、雞、老虎”的食物鏈
教師:說出食物鏈中各生物所屬營養級,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具體成分。
學生集體回答。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能量來源來源是什么?能量去路又有哪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套教具。然后指導學生以杠子為例進行探究,讓學生在卡片指定的位置寫出它的能量來源和去路,并用箭頭標示清楚。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讓學生把構建好的概念模型按照營養級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粘貼在黑板相應位置上,而且在每一個小組中,學生推薦一名代表來講解自己的成果。
【ppt】屏幕上打出正確的第一營養級的概念圖,學生自主對比并作修改。并總結第一營養級的能量來源和去路。(左圖為原圖,右圖為簡化圖。)
來源: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光能
去路:(1)自身通過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機物,釋放能量(散失);
(2)隨殘枝敗葉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終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機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個營養級。
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比較找出第一營養級(杠子)和第二營養級(蟲)的異同
學生:三條能量去路完全相同,只有能量來源有差別。
教師:生產者能量從哪里來?初級消費者的能量從哪里來?
學生:生產者的能量來自于太陽能;初級消費者的能量來自于生產者。
教師:第二營養級 (蟲)的攝入和同化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小組討論)
學生: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
教師:把每個營養級通過食物關系連接起來,就可以形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ppt】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教師:每一個營養級都有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定義就是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的過程。
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回答出屏幕上的問題并寫在學案上:
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什么?能量流動的起點是什么?
2.流經一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什么?
3.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在食物鏈(網)中能量以什么形式傳遞?
4.能量最終的歸宿是什么?
5.在“杠子-蟲-雞-老虎”的食物鏈中,能量是沿著“杠子-蟲- 雞-老虎”途徑單方向流動的。該食物鏈能否發生能量逆向流動?或者是循環使用?
學生回答:1.太陽能;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開始
2.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3.食物鏈和食物網;有機物
4.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5. 不會。生態系統內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不能逆轉的,因而能量傳遞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轉的;同時,各生物成分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散失,這部分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ppt】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一:單向流動
教師:以上對能量流動過程的分析,使我們對能量流動有了定性的認識。下面我們通過賽達伯格湖的學習,對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進行定量的分析。
【ppt—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
老師:仔細觀察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請將圖中的數據進行整理,完成學案中“知識探究”中的表格。
營養級
流入能量
輸入下一營
養級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
分解者分解
未利用
能量傳遞效率
生產者
植食性動物
肉食性動物
教師:在剛才的賽達伯格湖預習的過程中,有些同學對這樣幾個知識點不是很了解,現在我將這幾個問題反映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研究。
1、能量傳遞效率如何計算?
2、賽達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學生展開討論,說出自己的認識。
教師引導、總結:
1、能量傳遞效率=輸入到后一營養級的能量(同化量)/本營養級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營養級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依然存在于生物體內,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ppt——賽達伯格湖數據的整理】
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分析每一營養級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隨著食物鏈的延伸,能量在各營養級的含量上有什么特點?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中哪些方式表現了該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1)每一營養級能量的“流入”和“流出”總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級遞減。每個營養級的數字和箭頭面積逐漸減小。
教師:表格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是多少?
學生:能量從第一營養級流入第二營養級占生產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營養級流人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占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總量的百分比是20%。
結論:能量在兩個營養級之間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
學生思考討論:
(3)能量在兩個營養級之間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為什么某一營養級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個營養級?
學生討論、回答:
①各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相當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營養級的殘枝敗葉或遺體殘骸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另一個特點是什么?
學生:能量流動有逐級遞減的特點。
【ppt】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二:逐級遞減
教師:請大家利用剛學過的知識分析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應該選擇哪種策略?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選用策略a。用玉米喂雞,增加了人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數,增大了能量浪費,違背了人對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則。
【ppt】隨堂檢測
教師:(課后思考題)結合以上實踐經驗,考慮到中國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調整飲食結構,做到糧食類能源的節約呢?
【ppt】以第一營養級為主的飲食結構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摒棄了原來的教學模式,意外收獲了很多。采用以上教學模式,通過教具模擬、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此次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生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新課程理念。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時間長短不易把握,課堂時間稍顯緊張,因此教師要果斷安排學生討論時長。學生表達不清楚和不規范時,教師應當及時糾正。在教學中毫不吝嗇的給予學生機會,讓學生展現自我,讓學生都有一定的表現機會,但要控制好時間和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預設好每一節課。
五、板書設計: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學生成果展示
一、定義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的過程。
二、特點
單向流動
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10%---20%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案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第三部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布置”、“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 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 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五、 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高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高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 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復習”、“鞏固練習”、“走近高考”三個版塊。
1、基礎知識復習
由于本節知識相對較簡單,內容明了,在課前教師又布置了復習的作業,所以在復習的過程中采用了提問和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分別復習了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首先學生回答了能量流動的概念并從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動的過程。在復習過程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讓學生以概念為主軸,按照“輸入、傳遞、散失”的順序復習能量流動的過程。同樣根據這幅圖讓學生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和傳遞效率同時帶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講解了生態金字塔的形態和意義。最后教師設問,學生回答,復習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研究意義。在這個復習過程中教師也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檢查。
2、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穿插在基礎知識復習的各版塊中,選取了一些和本節知識密切相關且難度適中的習題,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在復習完能量流動的過程后,選擇了如下習題:
(1)、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及能量流動圖解,回答問題。
①圖中d表示太陽能。
②圖中各營養級通過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過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過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c ]
a.當狼吃掉一只兔子時,就獲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當狼捕食兔子并經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機物時,能量就從第一營養級流入了第二營養級
c.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時,能量就由非生物環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往復循環的
(3)、大象是植食性動物,有一種蜣螂則專以象糞為食。設一大象在某段時間所同化的能量為107kj,則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體內的約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復習完能量流動的特點后,選擇如下習題:
(1)、假設一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100%,按最高傳遞效率計算,第三和第四營養級的消費者所獲得能量分別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設右圖所示食物網中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個營養級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層的體積是最下層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這些習題的跟進練習,使學生們較好的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3、走近高考
由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高考,學生的興趣焦點也集中在高考,所以設計了這一部分。向學生介紹近幾年高考涉及能量流動這一部分的題型和出題方向以及解題策略。并且總結了近幾年的相關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練習,對知識加以鞏固。在解題中,引導學生找出每道題的關鍵詞和關鍵點,加強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講解,爭取使學生做到不但“做會題”,而且“會做題”。所總結的高考及模擬題列舉如下:
(XX年重慶理科綜合).右圖是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和食物聯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此食物網中有六條食物鏈,丁占有四個不同的營養級
b 戊接受的太陽能是流經此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c 丙可利用的總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總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強該系統的穩定性
(廣東省).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
a.能量可驅動物質循環 b.物質和能量可循環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鏈中流動 d.能量和生物數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學鍵c綠色植物d太陽光能
(XX年全國卷)一個池塘有生產者(浮游植物)、初級消費者(植食性魚類)、次級消費者(肉食性魚類)、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b )
a.a=b+d b.a>b+d c.a
(、上海)下圖是某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定量分析圖解。圖中a、b、c代表三個營養級,數字均為實際測得的能量數,單位為百萬千焦。已知該生態系統受到的太陽輻射為18872百萬千焦,但其中118761百萬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請回答:
(1)請將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數填寫在圖中的方框內,這部分能量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
(2)能量從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13.5%,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20%
(上海)、在植物→昆蟲→蛙→蛇這條食物鏈中,若蛇增加1g體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個人事物有1/2來自綠色植物,1/4來自小型食肉動物,1/4來自羊肉,假如傳遞效率為10%,那么該人每增加1千克體重約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XX年廣東卷)一片樹林中,樹、昆蟲和食蟲鳥類的個體數比例關系如圖所示。下列選項能正確表示樹、昆蟲、食蟲鳥之間的能量流動關系的是(選項方框面積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擬)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c )
a 食物鏈越短,可供最高營養級消費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c 初級消費者越多,次級消費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熱泉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
(黃岡模擬)假設在一段時間內,某個生態系統的全部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值為a,全部消費者所利用的能量總值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總值為c。那么a、b、c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擬)若食物鏈中,生產者固定總能量為10000千焦,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流動到第四營養級的能量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 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板書列舉了本節的知識結構框架,可以使學生簡單明了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加深記憶。板書設計如下: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概念:
能量的輸入、傳遞、散失的過程
二、過程:
輸入:總能量為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傳遞:沿食物鏈(網)逐級傳遞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攝入量—糞便量
三、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關系,使之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業布置
在課上將發給學生的練習題選取一部分進行精講,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課下作業。
九、 課后反思
這節課復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設計時就定下了以復習知識為輔,以做題為主的方針。在幾位老師的建議下,上課時適當壓縮了復習的時間,精簡了語言,所以這節課留給學生做題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設計。此外在復習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進,主要以學生為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但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還略顯冗長,不夠精煉;在講解習題時,有時講解的方法還不夠實用,解題技巧的講解仍需加強,此外在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時,還應加強應變能力。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就是我的說課稿,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案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第三部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布置”、“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 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 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五、 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高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高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 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復習”、“鞏固練習”、“走近高考”三個版塊。
1、基礎知識復習
由于本節知識相對較簡單,內容明了,在課前教師又布置了復習的作業,所以在復習的過程中采用了提問和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分別復習了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首先學生回答了能量流動的概念并從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動的過程。在復習過程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讓學生以概念為主軸,按照“輸入、傳遞、散失”的順序復習能量流動的過程。同樣根據這幅圖讓學生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和傳遞效率同時帶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講解了生態金字塔的形態和意義。最后教師設問,學生回答,復習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研究意義。在這個復習過程中教師也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檢查。
2、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穿插在基礎知識復習的各版塊中,選取了一些和本節知識密切相關且難度適中的習題,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在復習完能量流動的過程后,選擇了如下習題:
(1)、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及能量流動圖解,回答問題。
①圖中D表示太陽能。
②圖中各營養級通過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過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過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c ]
A.當狼吃掉一只兔子時,就獲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當狼捕食兔子并經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機物時,能量就從第一營養級流入了第二營養級
C.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時,能量就由非生物環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往復循環的
(3)、大象是植食性動物,有一種蜣螂則專以象糞為食。設一大象在某段時間所同化的能量為107kJ,則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體內的約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復習完能量流動的特點后,選擇如下習題:
(1)、假設一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100%,按最高傳遞效率計算,第三和第四營養級的消費者所獲得能量分別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設右圖所示食物網中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個營養級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層的體積是最下層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這些習題的跟進練習,使學生們較好的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3、走近高考
(2019年重慶理科綜合).右圖是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和食物聯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此食物網中有六條食物鏈,丁占有四個不同的營養級
B 戊接受的太陽能是流經此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C 丙可利用的總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總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強該系統的穩定性
(2019廣東省).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
A.能量可驅動物質循環 B.物質和能量可循環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鏈中流動 D.能量和生物數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學鍵C綠色植物D太陽光能
(2019年全國卷)一個池塘有生產者(浮游植物)、初級消費者(植食性魚類)、次級消費者(肉食性魚類)、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B )
A.a=b+d B.a>b+d C.a
(2019、上海)下圖是某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定量分析圖解。圖中A、B、C代表三個營養級,數字均為實際測得的能量數,單位為百萬千焦。已知該生態系統受到的太陽輻射為18872百萬千焦,但其中118761百萬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請回答:
(1)請將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數填寫在圖中的方框內,這部分能量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
(2)能量從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13.5%,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20%
(2019上海)、在植物→昆蟲→蛙→蛇這條食物鏈中,若蛇增加1g體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個人事物有1/2來自綠色植物,1/4來自小型食肉動物,1/4來自羊肉,假如傳遞效率為10%,那么該人每增加1千克體重約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019年廣東卷)一片樹林中,樹、昆蟲和食蟲鳥類的個體數比例關系如圖所示。下列選項能正確表示樹、昆蟲、食蟲鳥之間的能量流動關系的是(選項方框面積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擬)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C )
A 食物鏈越短,可供最高營養級消費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C 初級消費者越多,次級消費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熱泉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
(2019黃岡模擬)假設在一段時間內,某個生態系統的全部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值為A,全部消費者所利用的能量總值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總值為C。那么A、B、C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擬)若食物鏈中,生產者固定總能量為10000千焦,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流動到第四營養級的能量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 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板書列舉了本節的知識結構框架,可以使學生簡單明了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加深記憶。板書設計如下: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概念:
能量的輸入、傳遞、散失的過程
二、過程:
輸入:總能量為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傳遞:沿食物鏈(網)逐級傳遞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攝入量—糞便量
三、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關系,使之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業布置
在課上將發給學生的練習題選取一部分進行精講,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課下作業。
九、 課后反思
這節課復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設計時就定下了以復習知識為輔,以做題為主的方針。在幾位老師的建議下,上課時適當壓縮了復習的時間,精簡了語言,所以這節課留給學生做題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設計。此外在復習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進,主要以學生為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但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還略顯冗長,不夠精煉;在講解習題時,有時講解的方法還不夠實用,解題技巧的講解仍需加強,此外在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時,還應加強應變能力。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就是我的說課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