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聲波的干涉
【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源于書本而高于書本,有時給予適當的幫助是必須的,但是有限度的,點到為止是一個原則。】
2.第二套方案
陳明:如圖3,我們把原來的探測系統改成話筒和音頻放大器及示波器組成。話筒將探測到的干涉信號通過音頻放大器放大后再用示波器顯示。
陳老師:具體試過了嗎?
密媛姍:我們在實驗室里反復試驗過,但不很理想,話筒在空間不同位置探測時,發現話筒放在有些區域時觀察到的現象與理論符合得很好,在振動加強區,觀察到的波形的波幅較大,振動減弱區,觀察到的波形的波幅較小;在有些區域波形波幅的變化比較無序,通過反復仔細的研究,我們發現話筒處在桌子附近或者在柜子、墻壁附近時,波形的波幅變化特別無序(常會出現一些新的波峰)。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這種手腦并用、觀察與思考同步進行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智商得到有效開發,情商不斷得到升華,這種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往往是無法得到的。】
陳老師:你們考慮過這是什么原因嗎?
密媛姍:我們分析過了,其原因主要是,周圍表面比較光滑的物體對聲波的反射比較強,對揚聲器發出的聲波具有很強的干擾作用,影響了對正常干涉現象的觀察。
陳老師:那么這個問題你們怎么解決呢?
何磊:這個問題我們也深入討論過了,做好這個實驗的關鍵是要控制反射波,但要消除反射波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陳老師:要控制反射波,并不是要消滅反射波,只要把反射波的影響控制在很小的范圍之內,不影響觀察效果就可以了。再努力一下,希望就在眼前!
【關鍵時推學生一把!】
3.第三套方案(幾天后)
何磊:老師我們成功了!
陳老師:別急,慢慢說!
何磊:起先我們是這樣考慮的,為了減小反射波.是否可用棉布把桌面或墻面遮擋起來,或者把實驗裝置放入類似蚊帳之類的空間內做實驗,但由于一時材料準備有困難,沒有馬上實施,后來我們在上體育課時,突然想到,操場不就是一個最佳的天然實驗環境嗎!于是一個新方案產生了。新方案的實驗器材與第二套方案完全相同,僅是改變一下實驗場所:我們把實驗器材放到操場草坪的中央做實驗,因為操場很空曠,周圍建筑物對波的反射的影響比較小,同時草坪對反射波有良好吸收作用,這樣反射聲波的影響就可忽略,也就能順利觀察到清晰的聲波的干涉現象。
【一個頭腦有準備的人隨時能產生創造的火花!教育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頭腦時刻有準備的人!】
陳老師:你們講解一下實驗過程好嗎?
何磊:我們已經認真試驗過了。如圖4,把兩個小型揚聲器s1和s2相距68厘米放置,用頻率為f=1000hz的低頻信號發生器推動它發出聲波(波長為34厘米,這時揚聲器之間的距離為2λ),這時我們用探測系統反復探測,測出s1和s2之間共有五處振動加強區(如圖4中實線所示,其中兩處在s1和s2附近沒有畫出),四處振動減弱區(如圖4中虛線所示)。保持s1和s2間距不變,改用f=1500k的聲波做實驗(這時s1和s2之間距離為3λ),如圖5,我們探測到了七個振動加強區和六個振動減弱區。改變s1和s2的距離及聲波的波長,同樣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實驗現象非常清晰和穩定,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