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學案例分析
2.利用較長的鐵釘一根、漆包線若干,干電池一節、檢流計、開關、導線等器材,設計一個合適的電路,驗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在鐵釘上用漆包線繞兩組線圈a和b,將線圈b的兩端接上檢流計,線圈a的兩端接上電池和開關,閉合和斷開開關,檢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表明產生了感應電流。
3.有小直流電動機、石英鐘、導線等器材,如何使石英鐘走動?
將小直流電動機用導線與石英鐘連接,將石英鐘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快速用手轉動電動機的轉軸(注意轉動的方向),石英鐘的指針就會走動。
4.有錄音機、線圈、磁鐵、導線等器材,用兩種以上方法使錄音機發聲。
將線圈兩端引出線用導線接在錄音機話筒的插孔上。方法一:線圈不動,將磁鐵在線圈中快速插入或拔出;方法二:磁鐵不動,將線圈套住磁鐵快速往返運動(此為話筒的原理);方法三:線圈不動,將磁鐵一極靠近線圈,在與線圈平行的平面上快速移動(此為錄音機放音磁頭的原理);方法四:磁鐵不動,將線圈靠近磁鐵一極,讓線圈在其平面方向上快速移動,都會使錄音機發聲。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個探究式學習的課堂--,整個設計貫穿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這一主線,抓住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核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拓展了探究的時空,擴大了教學資源
如何解決探究式教學需要較多的時間,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矛盾,本案例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學生在課前自學了本節課的內容,仿照課本的實驗器材,用易拉罐、吸管、針、泡沫塊等自制了楞次定律演示儀,用鋁管和磁鐵做課本對比落體實驗、探索有關規律。學生上網查閱了法拉第及其電磁感應方面的資料,既為新知識的學習進行了有益的準備,又為課堂的探究式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收集、分析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后作業自制簡易發電機,上網查閱有關電力方面的資料,搭建了課堂所學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橋梁,拓寬了探究、運用知識的渠道,擴大了教學資源,拓展了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空。
2.激發探究的欲望,引發思維認知沖突
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生對所探究問題的熱情程度及在探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本案例利用“三峽電站”“神舟五號”飛船巨大的太陽能電池帆等內容引入新課,以當前的熱點新聞和重大事件為背景,體現了時代感,貼近了學生的實際。學生用自制的器材進行實驗演示,作為新課的切入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了探究的動力。用法拉第根據“電生磁”產生“磁生電”的設想,引發學生的思維張力,產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本案例突破了課本已有的四種產生感應電流方式的局限性,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勇于嘗試有別于課本的新方式。在實際探究過程中,許多同學將原線圈放在副線圈中不動,將鐵芯拔出或插入;將原線圈放在副線圈外側,靠近或遠離,設計了多種方法產生感應電流,并由衷地感到了成功的喜悅。
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再用多媒體通過磁感線條數的變化,形象地演示磁通量的變化,最后運用多媒體進行鞏固訓練,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在此基礎上適時提出僅有線圈、檢流計、導線如何產生感應電流,進一步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當學生將繞在門上的線圈隨門一起轉動,看到投影在屏幕上的檢流計指針發生偏轉時,都情不自禁地“哇”了一聲。此實驗帶給每個學生震撼,給了學生終身難忘的經歷。(一位聽課老教師課后也深有感觸地說,這種直接在地磁場中產生感應電流的實驗,是他教了幾十年物理第一次看到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