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學生所經歷的高三物理課冒險
3.利用二力平衡測重力加速度
(1)簡易重力加速度計的設計原理
在彈簧秤上使用標準質量的砝碼,把對應讀數進行對應重力加速度值的換算表注,普通的彈簧秤即可改制成為可直接讀出當地重力加速度值的簡易重力加速度計。
(2)討論提高精確度的方案
采用勁度系數較小的彈簧和較大質量的標準砝碼可增大單位加速度值刻度之間的距離,在重力加速度刻度上仿照游標卡尺制作游標進行精確讀數。
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談到了書本知識和實際操作之間的極大差異,想到了一套好的思路并不等于就具有了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畢竟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中學物理都是理想化的條件居多,同學們明顯感到了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和此能力的極度缺乏。但是作為老師的我當時的心情是十分舒暢的,畢竟我的冒險舉措收到了以往講授式課堂中所無法獲得的成效,至少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高三罕見的。我也并不擔心考試的成績,因為我發現同學們在體會到研究的樂趣的過程中,所用的都是學過的物理知識。最后,改裝彈簧秤為重力加速度計,利用游標卡尺原理提高讀數精確度的整體試驗設計得到了最高的獎勵。這也是令我在全體同學面前自嘆不如的一種創新。
本次的研究性學習共經歷了十天,課堂教學課時為3課時。正常的教學進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了一次難忘的探究。
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調查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多種能力。目前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一般都安排在活動課,但是,應該說,學校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還始終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在時間分配上,在學習效率上與學科課堂教學形成了分離割據的局面,甚至無形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了“雙軌”,一邊是在研究型課程中主動探求,一邊仍在學科教學課堂內被動接受。由于研究型課程在客觀上對學科學習的時、精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沖擊,使得部分受“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的學生、家長、老師,或對研究性學習產生排斥的心理,或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敷衍,一種形式,研究性學習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如何來“并軌”,如何能將研究的學習方式融入到學科的教學之中去,進行與高考考核知識點緊密結合,并與實際生活、科技前沿相結合的學科內的研究性學習,是教育教學改革初級階段的較為可行、師生均可接受、現有師資力所能及的有效手段。進入高三年級,學生對于物理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系統性的了解。如何把這些分布于不同章節的知識進行有效合理的整合,成為物理學科教學的核心問題。知識的整合和歸納需要尋找各個知識點的共性和內在的聯系點,以此為中心進行知識搜索和總結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和我的學生所經歷的“冒險”是一次難忘的嘗試。
專家點評:這是一篇十分生動的教改“歷險記”。作者是蘇州市十大網絡教學能手,擅長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教育技術。但是,這篇教育敘事沒有講作者如何在教學中應用技,而是生動地回憶了自己帶領學生們在高中物理課實驗教學中去探索的“冒險”。文章一開始,教師用“美國西部掘金者的探金秘訣”調動了學生的探求熱情,然而,后面的教學活動又回到同學們習慣的講授,故事的情節產生了一個起伏。當教師快要走出教室,故事又起跌宕,老師把作業改了一下,讓學生用所學的物理學知識,設計盡可能多的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人們看到,同學眼里的光彩又回來了。這位老師的心被自己和學生的新探索緊緊系住,文章中使用了“終于等到了周一”“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是難熬的而又值得期待的”的詞語,由此可見一位專注于教改的青年教師的期待心情。文章介紹了學生們的創意和想象力,這是探究活動獲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師在這次教學活動中獲得的體驗和對教育改革的理性認識。可以說,這位教師用自己的“冒險”,為我們積累了又一個精彩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