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特長生能否特招 (蘇教版)
(論辯背景的介紹是基于課文解說比較籠統,因而作出較為具體的說明,以期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論辯內容,增強事情的真實程度,同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升他們參與論辯活動的積極欲望和對類似活動的認知度。)
三、檢查預習效果:
1.小組交流:
各小組成員簡要說明甲、乙、丙、丁的陳述要點,然后按是否同意“文學特長生能夠特招”確定分類,并推選全班交流的代表。
2.基本觀點:
甲的觀點是“文學特長生不能特招”,理由是“每一種才能和職業的特長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但如果“因此而成為某些人應當為大學特招的理由,現行的整個高考制度就會因此而崩潰”。乙的觀點是認為文學特長無法量化就不特招,對真正有文學天才的人來說并不公平。丙的基本觀點也是“文學特長生不能特招”,并指責想被特招是“極不誠信的表現”。丁并沒有對辯題表明觀點,只是回擊丙的片言只語。
3.班級交流、學生傾聽、記錄:
由各組推舉的代表人選,按同意觀點的分類特點分別朗讀各方觀點,要求其他同學努力傾聽、認真記錄。在此基礎上,確定辯論正反兩方的論辯選手。
(強調采用這種方式組織教學,是基于強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傾聽能力的考慮,也是為下一步的辯論比賽作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概括和傾聽能力,是語文教學亟待重視的問題,也是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礎。這一環節應該認真落實。)
四、辯論比賽:
1.明確規則:
①正方:“文學特長生可以特招”,反方:“文學特長生不能特招”。
②每方三名選手,各分為一辯手、二辯手和三辯手,另設評論員兩位。
③針對對方陳詞,每方都有提問質疑的必要,以利于充分展開論辯。
④面對提問,必須直接回答,不得回避;但有權證明提問與辯題無關,從而不予回答。回答時不得提出反問。
⑤自由辯論階段,雙方必須圍繞辯題展開辯論,反對回避問題或作貌合神離的回答。
⑥總結階段,每方根據己方的陳詞辯論進行有針對性地總結。
2.辯論程序:
①雙方一辯手利用3分鐘時間陳述己方觀點;
②自由辯論,各方根據己方觀點辯說理由;
③自由提問,雙方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
④評論員提問,檢驗雙方的論辯效果;
⑤各方三辯手總結陳詞,以有利于自圓其說。
3.可能提出的問題:
(1)正方:
①有了特招,“現行的整個高考制度就會因此而崩潰”,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跟?
②具有文學特長,包括甲所提到的管理特長、電腦特長等,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具有?能否形成“通例”而沖擊現行的相對公正的高考制度?
③經濟不發達、教育落后的地區,能否與教育先進地區實施同一個考核標準?落后地區的特長生更是應該如何對待?
④就如丙所說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一切競爭游戲的根本法則”,那么文學特長生屬于什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