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項鏈(精選2篇)
語文教案-項鏈 篇1
《項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 以項鏈為線索,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2. 分析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對她的態度。
3. 分析瑪蒂爾德悲劇產生的原因(個人、社會)。
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設想:
通過對小說情節結構及人物心理描寫的點撥研討,引導學生領略《項鏈》精巧的藝術構思,把握作品主題,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在外國文學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其中兩位作家的作品:俄國契訶夫的《變色龍》,法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還有一位是美國的歐。亨利,代表作《警察與贊美詩》。引出莫泊桑的《項鏈》。(或者:因學生在英語教材中學過莫泊桑的兩篇小說,包括《項鏈》,由此引出課文)
(二)分析課文
1、品析情節,體會情節的作用
1) 小說以“項鏈”為標題,與作品內容有何聯系?(小說原題是“首飾”。)
“項鏈”是小說情節結構的線索。
2) 小說在“項鏈”這條線索牽動下,都寫了哪些情節?(用三個字概括每一個情節)
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還債務――識項鏈
3) 品讀小說的重要情節
“失項鏈”是命運變化的轉折點。作者對此有一段感嘆,請找出。作者說: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段話很明顯是針對“失項鏈”這件事而發出的感嘆。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失項鏈”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結合文中的有關片斷來談)
明確:性格決定命運,情節的發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的。
孤立地看“失項鏈”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聯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決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會丟,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這次不丟項鏈,也會有其它甚至是更慘的事等著她;另一方面,在晚會上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及后來的“趕快逃走”,在這種慌亂陶醉中丟失東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實,這篇小說中只有“失項鏈”這一個“偶然”嗎?小說的結尾作者才說出這掛項鏈是假的,這個結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嗎?前面作者有沒有暗示?為什么不在瑪蒂爾德去賠項鏈的時候設置一個情節,讓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不用經受十年的磨難?
明確:一方面欣賞結尾的藝術,體會前面三處鋪墊的效果;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情節的發展對于表現人物和主題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讓她知道項鏈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現虛榮的代價,也無法表現作者對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諷刺。情節的發展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丟項鏈 識項鏈
2、當然造成瑪蒂爾德悲劇并非僅僅是個人的原因,還有其社會原因:
開頭“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是她們唯一的資格。女性只有憑著美貌與風姿才可得到社會的認可,女性的意識與價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觀照下才得到承認。婦女毫無社會地位可言,她們只是作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當時的社會之中,遺憾的是瑪蒂爾德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錢萬能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及上流社會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劇的客觀原因,是制約瑪蒂爾德們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鎖。
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題。
3、作者對瑪蒂爾德到底是一種什么態度?(用三個詞語概括)
諷刺(主要是諷刺) 同情 贊賞
作者在諷刺她的同時,又傾注了同情與贊賞。
4、瑪蒂爾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觀點應該是多種多樣,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誠實守信”觀。有借必有還,當尋覓無果時,她和丈夫決定賠償。即使自己只有一萬八千法郎.買項鏈就需要三萬六千法郎,她也沒動過用假項鏈偷梁換柱、蒙混過關的邪念,更沒耍起“項鏈已丟,無力賠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無賴。她和丈夫的道德觀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用十年的心血償清債務,使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因禍得福,無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勞堅強”觀。馬蒂爾德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主意,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辭退了女仆,租了小閣樓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兒: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雜貨店,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艱難的錢。盡管十年艱辛使她變成了一個美麗不再、粗壯耐勞的婦女,但她用行動證明了她的勤勞堅強。
“純潔高尚”觀。晚會上,瑪蒂爾德高雅迷人,壓倒所有的女賓。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連部長也注意她了這應該是她利用美貌改變命運的最好時機。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歡樂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這表明,瑪蒂爾德來參加晚會只是為了展示美貌,讓自己唯一的“價值”得到承認。在那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社會里,瑪蒂爾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賣靈魂和肉體,可她沒有這樣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潔的荷花。
“熱愛生活”觀。瑪蒂爾德社會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現狀,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這反映了她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沒有悲觀厭世,更沒有自尋短見,而是用行動一步步努力地改善著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終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5、討論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主題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對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一樣,對這篇小說 的主題,歷來有較大的爭論,目前還在進行之中,尚無權威定論。綜合這些爭論,大概有以下五種觀點(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種,理由是什么?
A、“小說尖銳地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課文編寫者持這種觀點,“預習提示”中也是這樣表述的,這是一般認可的看法。
B、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與追求享樂的思想
C、小說表現了小資產階級地位的不穩定及對他們的這種尷尬處境的同情。
D、小說表現了人生的無常、命運的無常。
E、對女主人公的追求奢華生活遭到失敗的不幸表示同情, 對其以誠實勞動償還債務的行為予以肯定,對主人公的虛榮心作了批評。
點撥:關于小說主題,明確從三個維度去綜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節、環境、人物、作者對人物的態度
B、作品的創作背景
C、生活實際
可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
女主人公的命運是悲劇還是喜劇?造成其命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從自身性格和社會原因是什么?)
聯系生活,說說女主人公十年的艱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示范:小說通過瑪蒂爾德的命運,形象地表現了人在社會生活中找到正確的人生定位的過程,揭示了正確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題目——“項鏈”的再度審視
“項鏈”是文章的物線索,同時又富有深刻的內涵:愛慕虛榮,追求享樂是套在瑪蒂爾德脖子上的一掛“項鏈”。其實,又何嘗不是栓在我們人類精神上的一根“項鏈”或者說是一根繩索!
一波一瀾,假假真真 “大家”戲劇;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資”人生
四、練習:
(1)小說最后出人意料的結局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瑪蒂爾德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聯系課文,寫一個《項鏈后傳》,不少于200字。
(2) 合瑪蒂爾德的經歷,談談女人的成功觀,或以“追求”為話題寫篇作文。
五 五、板書設計
主題 內容 情節
貪圖虛榮(但得) 一夜歡樂 借項鏈
諷刺 丟項鏈
情感傾向 同情 賠項鏈
贊揚 還債務
恪守誠信(不惜) 十年艱辛 識項鏈
語文教案-項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括瑪蒂爾徳的人物形象,力爭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小說精巧的情節來透視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標
1.訓練快速閱讀、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評價瑪蒂爾徳的同時,發揚人性中的善和美,摒棄虛偽和丑陋。
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研讀人物描寫,概括瑪蒂爾徳的形象。
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書寫作者“莫泊桑”,問:我們曾學過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讀過他的什么作品?寫得什么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
莫泊桑很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莫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
(投影魯迅之語)魯迅曾贊《項鏈》“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關于莫泊桑更詳細的資料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有關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小說(教師板書課題)《項鏈》。
二、整體把握,理情節。
快速讀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看作者以項鏈為線,寫了哪些情節?(借——丟——賠——識)
你最欣賞的情節是哪個?簡述理由。要求:一句話作答。
丟項鏈——瑪蒂爾徳命運的最高點和轉折點。
識項鏈——瑪蒂爾徳再次受到命運的捉弄。
三、重點
3.找出在不同情節中作者對瑪蒂爾徳的描寫,透視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過程。
方式:自度和小組討論結合。小組派代表在班級發言。
要點:
借項鏈前——想得人歡欣、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請柬——懊惱、發愁
舞會上——陶醉
舞會后——趕快逃走
丟項鏈后——毅然決然打定主意,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如何還債——辭退女仆,遷移住所。刷洗杯盤……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省。
十年后,還清債務,再遇女友——坦然相對
引導學生多角度審視、評價瑪蒂爾徳。
① 以課后練習二為依據,請同學展開討論,要求必須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② 教師歸納
瑪蒂爾徳該不該有夢想?該如何看待她的夢想?該如何評價這個人物?
從人性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愛美、想過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參加舞會只是展示美麗,想得到羨慕,并沒有損害他人,而且晚會后也并沒有依靠男賓,甚至部長去解決困難。至于她那狂亂的虛榮心,是她的缺點,也是人性的弱點。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償還債務,表現了她在命運面前的堅強、勇敢、果斷。再次見到女友,坦然面對,說明他對命運無所抱怨與悲嘆,有敢作敢為的自豪。她的美麗可愛表現在她的誠實守信,勤勞堅忍。
瑪蒂爾徳是一個有著人性復雜性的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任選一題寫二三百字。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小說結構藝術,來進一步透視人物的性格。
2.引導學生領會情節發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匯報上節課的作業 ,并請同學做點評,以提高聽得效率;教師強調想象的情節一定要忠實于人物性格,符合情節的真實。
二、欣賞小說結構藝術
教師學法指導
這篇小說的構思可謂精巧,在我們學習的重點之中。要欣賞小說的結構藝術,應該注意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節安排,看線索貫穿,看鋪墊伏筆,看其妙在何處。
學生自己速讀瀏覽,體會妙之何在?
小組討論,優勢互補,選派代表發言。
班級討論明確。
要點: ① 鋪墊與伏筆,為情節展開提供了依據。例如,序幕寫瑪蒂爾徳的夢想,變為下文她為參加舞會趕制新衣和借項鏈作了鋪墊。還有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丟項鏈后珠寶店老板的回答,還項鏈時女友的隨意這一系列伏筆使得“識項鏈”中得知項鏈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 以項鏈為線貫穿全文,環環相扣。四個有關項鏈的情節,只有“賠項鏈”不具偶然性,是瑪蒂爾徳對生活的選擇,更好的凸顯了瑪蒂爾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 戲劇性的結尾,項鏈是假的更耐人尋味。襯托了瑪蒂爾徳的單純善良、誠實守信,也暗示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虛偽。
三、總結擴展
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環環相扣的情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中的結尾,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業
建議同學課下瀏覽《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進一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