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通用11篇)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 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 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 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 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10
第一節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教案
第一框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從容說課
第一,本課是對第二課內容的進一步展開,側重提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即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矛盾雙方的聯系,講述對立統一規律最基本的、常識性的內容。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居于辯護者 核心的地位,是把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和關鍵,同時也為學習和理解全 各課內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二,第一框主要講矛盾的概念。它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以講讀為主,輔以議論、談話等方法,并借助多媒體,穿插漫畫、圖、詩等,以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矛盾、“對立”“統一”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過多種實例對矛盾的概念加以闡釋。
能力方面
主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因為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同時也是人們進行辨證思維時必須遵循的根本規律。故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并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覺悟方面
通過對“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原理的教學,使學生明確,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從而認識到無論在個人成長或是在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等各個方面,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著有利方向轉化。
教學重、難點
矛盾的含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方法
對于難點問題的教學。采用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即先從具體事例入手,通過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運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體的事例。舉例中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整個教學以講讀為主,輔以討論、談話等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先聽一個故事,古畫《一只蒼蠅》的來歷:三國時代,吳國出了個有名的畫家,名叫曹不興。他的作品形神兼備,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有一次,吳主孫權叫曹不興給他畫一幅屏風。當時,曹不人剛喝了幾杯酒,拿起筆來,右手不聽使喚,一不小心在漂亮的畫絹上濺落了一個小墨點。曹不興不禁嚇了一跳。他知道孫權性情暴躁,弄污了他的畫絹,可不是鬧著玩的。怎么辦呢?曹不興緊張地反復思索對策。突然,他心里一亮,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他急速揮毫,很快就畫好了。后來,孫權把那幅屏風畫要了去看,他發現屏風上畫的是一籃楊梅,在籃子旁邊有一只小蒼蠅,似乎正在爬動。他就用衣袖對著它揮動一下,想把蒼蠅趕走,不料卻揮圣手,他畫的蒼蠅,孤有還以為是真的呢!”于是就賞賜給他許多東西。
同學們,你們最初肯定為曹不興的不小心而擔心,但隨著故事的深入又為曹不興的因禍得福而感到高興。這其中的禍與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是矛盾。那么,哲學上講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這就是本框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
[師]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從各個側面看到了各種矛盾現象。請同學們默讀教材p82第一自然段。
(在學生默讀的基礎上)[師]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提出這樣深刻的見解,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但它畢竟是相互的、直觀的、缺乏科學的論證。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在繼承前人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以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提供的大量事實為依據,科學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
1.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請同學們就你對矛盾的理解,舉些例子。
[生]冷和熱,濕和干、上和下、長和短、難與易,戰爭與和平、痛苦與歡樂、窮與富、善與惡、對與錯等等,只要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事物和過程就是矛盾。
[師]這些都是矛盾的表現。但“截然相反”僅僅是兩個方面的對立,而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那樣理解矛盾不太準確。以學校工作為例,教與學就是一個矛盾,教與學是兩個相反的過程,這是對立的表現,同時教與學又統一于學校的教學工作中。另外像政治與經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等,也都是矛盾的表現。
馬克思曾說:“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完善嗎?假如沒有假鈔票,鈔票的制造會這樣精美嗎?”在馬克思看來,鎖的制造日臻完善,鈔票的印刷日臻精美,應該到事物的反面去尋找答案。為什么?因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
毛澤東也曾在一次談話中說,手就包含著矛盾,大拇指朝一個方向,其余四指朝一個方
向,這樣手才握得緊,才能勞動。
(1)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斗爭(板書)
如自然界中的同化和異化、氧化和還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與排斥、化合與分解、
遺傳與變異等,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又如人類社會中剝削與被剝削、先進與落后、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以及人民內部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等;另外又如思維領域中的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先進思想與傳統觀念、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等,也都是對立、斗爭的具體表現。可以說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板書)
(以上內容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多媒體顯示)漫畫《他敢剪嗎?》
[師]他敢剪嗎?
[生]不敢。(師:為什么?)剪,就會造成兩個人都掉下去的結果。
[師]這說明他們二者之間構成了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即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的,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離開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比如:數學中的指數與對數,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可以說,沒有指數就無所謂對數,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學生接話)
[生]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教就無所謂學,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
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等。(學生很有興趣,提到很多)
[師]但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并非這么簡單,尤其對于理解社會領域中的相互依存,
更是如此。比如:中美之間就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需要美國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美國也需要中國這個潛在的大市場,中美兩國能夠簽署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使中國“入世”的愿望成為現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這種依存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離開這一條件談依存是十分荒謬的。
又如:疾病和健康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表現在:飽嘗疾病的痛苦,才知
道健康的可貴;假如我們雙目失明,我們才知道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看見這美好的世界,有多么的幸福。
接下來我們分析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情形。(多媒體顯示一組圖畫:“蘇東坡改
對聯”)
[師]這幾幅圖的意思是什么?
[生]這幾幅圖反映了蘇東坡前后思想的一些變化。他從開始時的“妄自尊大”到后來“謙
虛認錯”進而“決心改正”。
[師]不錯。蘇東坡一開始時驕傲自滿,自以為了不起,后來由于老人的請教使他醒悟,
認識到自己學識有限,因此,他發憤學習,刻苦攻讀,終于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這其中蘊含著什么哲學道理?
[生]由驕傲自滿到謙虛攻讀,這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師]這種轉化是無條件的,對嗎?(這一設問,其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轉化的條件性的理解,也就是進行反面強調。)
[生]不對,矛盾雙方的轉化必須依據一定的條件。蘇東坡轉化的條件就是老人的請教。
[師]是的。矛盾雙方的依存是一定條件下的依存,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依據一定的條件。
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數學運算中的加與減、乘與除、乘方和開方等,講的都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就不可能轉化。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生]比如“塞翁失馬”的故事,講的就是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好
事與壞事相互轉化的道理。
[師]正確。不過,我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故事里所說的好事與壞事,都是從家庭狹隘
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衡量的,同我們衡量好事、壞事的標準不同。但它確實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杰出思想家從實際生活經驗中已初步認識到了好事與壞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原理。
[生]“樂極生悲”說的也是這個哲理。
[生]胖和瘦也可以相互轉化,胖要變瘦,條件是吃減肥藥或參加體育鍛煉;瘦要變胖,
就多吃高脂肪、高能量的食品。(其他同學笑,但很有道理。)
[師]其實,例子很多。高考就是大家關心的一件事情,高考也有喜與憂。考出高分是喜,
落榜是憂;考取名牌大學是喜,入學后學習成績下降是憂;上了重點大學分數線而被錄取為普通高校時憂,發憤圖強,大學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如意時喜,喜與憂相互轉化。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國家實現了由窮到富的變化,其主要條件就是:以鄧小平理論
為指導,實行了改革開放。
難易在一定條件下也相互轉化。“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也難矣。人之為
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在今天看來,我想同學們對這段話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材料一:某企業在90年代初,不作市場分析,盲目開發產品,企業虧損嚴重。近幾年
該公司注重市場調研,科學論證,僅開發一項產品,企業兩年時間就脫困。
材料二:黨的xx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傳統農業向現
代化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必須要求農業科技有一個大的發展,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哲學道理?
[生]材料一說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注重市場調研,即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企
業由虧損到脫困,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生]材料二也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師](強調總結)同學們應當注意問題中的關鍵詞“共同”。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這樣的哲理:(1)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如:虧——盈、傳統——現代、粗放——集約;(2)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如虧盈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的轉化;(3)這種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如:企業虧盈之間的轉化條件就是是否做到從市場實際出發進行生產和經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農業科技的大發展。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p88“議一議”及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成長過程中、學習過
程中的矛盾。大家可隨意發言。
[生]學習中的苦與樂是對立統一的,學習很苦,但考出好成績、學到真本事,苦就轉化
為樂。
[生]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自信與自卑都是學習中、成長中遇到過的矛盾。往往在
順境中充滿了自信,在逆境中我就一蹶不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明白了只要努力,逆境可以轉化為順境,失敗可以轉化為成功,成績面前不自滿,失敗面前不氣餒,逆境可以轉化為順境,失敗可以轉化為成功。
[師]很好,懂得了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的道理,所以,我
們在實際工作、學習中,應努力創造條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
以上就是矛盾雙方統一的兩種情形。總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
的含義,一要注意日常用語中的矛盾不是哲學上的矛盾。像寓言故事中的“自相矛盾”,那是人的主觀思想的邏輯混亂,哲學上的“矛盾”則是指客觀事物本身存在的關系,兩者根本不同。社會生活中不同看法、不同意見的矛盾也不是哲學上的矛盾,充其量它僅僅類同于矛盾的對立性。
二要明白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系,既指事物內部存在這種關系,也指事物之間存在這
種關系。因為事物的內部、外部是相對的,在一種場合是事物的外部,在更大的場合則是事物的內部。比如,在學校內部,存在著教與學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在學校與附近的企事業單位、街道或村鎮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區別,又緊密相聯的關系,同時也存在著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環境、學與用等一系列的對立統一。這時,我們是以一個更大的范圍作為矛盾的統一體來考察的。又比如:人也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每時每刻人都在呼吸,細胞在不斷地生、不斷地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另外,要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還必須注意對立和統一的關系。
2.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板書)
不可分割的意思就是對立離不開統一,沒有統一就無所謂對立;統一也離不開對立,沒
有對立就沒有統一。
首先看統一離不開對立。
第一,“依存離不開對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于另一方來規
定,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相比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質和“下”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大”的性質和“小”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為什么“上”與“下”,“大”與“小”互相規定呢?因為上是與下對立的,大是與小對立的。上不會依存于大或小,因為上與大或小并不對立。可見,依存只是對立面之間的依存。
第二,“轉化”離不開對立。矛盾雙方轉化都是向自己對立面的轉化。當我們說“上”
轉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轉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間的轉化,絕無上與大或小的轉化。因為上與下是對立面,上與大或小不是對立面。
其次,對立也離不開統一。
什么樣的東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須是具有某種共同的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同時呈
現出排斥的傾響。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東西,那就意味著“徹底分離”“毫不相干”,還談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共同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剝削,才有前者的被剝削,這兩大階級才是對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無產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沒有依存關系,也就談不上他們之間的排斥、斗爭關系。
總之,對立和統一密不可分。對立是統一中的對立,統一是對立面的統一。無論離開對
立或者離開統一,都不能成其為矛盾。
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又要看到矛盾雙方的統一。任何只看到對立,
而忽視了統一或者只看到統一而忽視了對立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以上知識,評析以下觀點。(多媒體顯示)
觀點1:法制限制了自由,要維護自由,就必須取消剝削。
觀點2: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所以享有了權利也就履行了義務。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后選代表回答,大致分為四組,前兩組主要討論觀點1,后兩
組主要討論觀點2。教師注意引導,密切結合所學知識,時間大概兩分鐘)
第一組發言:法制和自由是對立統一關系,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總是法制范圍
內的自由,法制是保障自由權利的。可見,法制和自由是統一的,題中觀點認為法制限制了自由,要維護自由就得取消法制,顯然是錯誤的。
第二組發言:自由和法制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既對立又統一。但題中觀點認為維護自由
就必須取消法制,這顯然夸大了自由與法制的對立,否認了二者的統一。殊不知,離開法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沒有法制、紀律約束的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能造成社會的一片混亂。當然,只強調法制,否定自由,這也不正確,這也是割裂了二者的統一,夸大了二者的對立的表現。
第三、四組的觀點基本一致:權利和義務既對立又統一,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
權利的義務,題中觀點看到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這是正確的,但認為享有權利也就履行了義務則是錯誤的,畢竟權利和義務相互區別。
[師](評價總結)四組同學的分析都非常不錯。第一組的不足在于沒有進一步指出錯在
何處。總之,自由與法制、權利和義務都是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觀點1只看到了矛盾的對立,而忽視了二者的統一;觀點2只看到了二者的統一,而忽視了二者的對立。像這種離開統一談對立或離開對立談統一的觀點都是錯誤的。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不可分割。
所以,在中國“入世”問題上,中國在整個談判中,態度是積極的,但原則是堅定的,
那就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既享受發展中國家應享有的權利,同時也履行發展中國家應履行的義務,絕不接受超出中國經濟承受能力的條件。
對學生來說,也不能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包括思想品德)就一定好。學習與品
德也是對立統一關系,作為老師、同學都應當清楚地認識這一點,否則又會犯只看到統一而忽視了對立的錯誤。
[課堂總結]
以上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最后,還請同學們欣賞一首詩,題目為《母親》,并同時思考:在這首詩里,怎樣體現了矛盾的基本含義?
(多媒體打出詩的內容,并深情地朗讀)
媽媽的腰彎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
媽媽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雙眸給了我
媽媽的皺紋深了
她把美麗和青春給了我
媽媽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靈給了我
……
(同學們被詩中描寫的那種偉大、圣潔、無私的母愛所感動,在靈魂得到洗禮和凈化的
同時,同學們更加深了對矛盾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哲學上講的矛盾是指……………………………………………………( )
a.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同認識(或看法)
b.事物之間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的關系
c.事物內部兩個方面相互、相互排斥的關系
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2.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這番話………………………………………………………………( )
a.混淆了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
b.強調了矛盾的同一性,忽略了矛盾的斗爭性
c. 肯定了對立和統一是相互矛盾的
d. 包含了事物一分為二的合理思想
3.愛迪生試制白熾燈泡,失敗了1200次。有人譏諷他一事無成,愛迪生則說:“我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證明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要絲。”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譏諷愛迪生的人…………………………………………………………………………( )
a.不尊重事實,不懂得主觀要符合客觀
b.不懂得失敗與成功相反相成
c.不懂得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
d.不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4.《老子》第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說明…………………………………………………………………………( )
a.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關系
b.美與丑、善與惡是人們頭腦里主觀自生的
c.在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中,美和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5.“非典”斯間,我國的旅游、餐飲、交通等行業遭受打擊的同時,卻刺激了傳媒、電信、醫藥、汽車等行業的市場需要,出現了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趨向、這種現象被稱為“一個銅板 的兩面”。“一個銅板的兩面”現象說明的哲理是…………( )
a.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b.看問題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c.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d.要善于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6.居民購買商業保險,是一種針對風險本身的投資行為。從角度看,保險和風險之間是一種…………………………………………………………………………(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
c.對立與統一的關系
d.要善于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7.下列選項中,能體現矛盾統一性的有……………………………………( )
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②物極必反 ③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④ 因材施教 ⑤ 失敗乃成功之母 ⑥ 顧此失彼
a.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
8.河豚味美、肉鮮但有毒,其毒能殺人也能治病;同時毒素與解毒素兼于一身。這一事例蘊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不可分割的
b.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就會發現事物自身是存在矛盾的
c.在復雜事物中存在的諸多矛盾要分清主次
d.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兩個方面決定的
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的這句話從哲學上啟示我們…………………( )
a.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
b.理論來源于實踐,而不是來源于書本
c.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會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d.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XX年11月15日,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杯女排賽場上,新一代中國女排姑娘奪回了闊別17年的世界冠軍。據此回答10~11題
10.在高水平的競拔賽場上,最終拼的就是一種精神,主教練陳忠和多次表示,是“自信”“冷靜”“拼搏”和“團結”促成了中國隊的勝利。這表明…………………( )
a.女排的精神狀態對比賽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
b.在高水平的賽場上,女排的技戰術已無足輕重
c.良好的精神狀態對女排奪冠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d.只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一切都能心想事成
11.陳忠和的話體現了……………………………………………………………( )
a.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b.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c.事物都處在因果聯系的鏈條中
d.精神具有決定意義
12.漫畫狗的兩面性啟示我們( )
a.狗對主人來說是“護家好狗”
b.狗對盜賊來說是“傷人惡犬”
c.狗不可能具有兩種職能
d.要如實反映事物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答案:1.d 2.d 3.b 4.a 5.b 6.c 7.b 8.a 9.c 10.c 11.b 12.d
板書設計
對立:互相排斥、互相斗爭。
矛盾的含義 統一:互相依存、互相轉化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①理解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夠分析具體事物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了解“兩分法”、“一點論”的基本含義,并能運用“兩分法”去說明怎樣對自己“一分為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堅持“兩手抓”。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辨證思維的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原理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促使事物轉化的條件。
②通過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自己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共兩個框題。第一框講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講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概念。由四個部分組成。(1)講述矛盾的含義。(2)具體分析“對立”的基本含義。(3)具體分析“統一”的基本含義。(4)指出要準確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3個問題。
矛盾概念是本框題的重點,也是本節和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矛盾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基礎、起點。
矛盾概念又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缺乏對此問題的認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哲學意義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矛盾的不一致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對具體矛盾與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矛盾的關系不能夠準確理解的問題等等。
第二框題
整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個部分組成。(1)從正面指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述矛盾普遍性的含義。(2)重點論述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3)聯系個人實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兩個方面,分析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從理論上看,它是正確對待矛盾,堅持兩分法,反對一點論的哲學依據,是教育學生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2)從教學實踐看,“時時有矛盾”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學生往往容易將矛盾(主要是對立)的程度上的區別,理解為矛盾有無的不同。
本框題的教學難點 是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1)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作為哲學方法論要求,內涵豐富,高度抽象,學生受自身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難免片面;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在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上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不結合或脫節“兩張皮”。(2)鄧小平同志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內容豐富與課時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教法建議
總體教法應堅持從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出發,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形成對哲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可以是老師創設,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創設。師生共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具體事例(教學情境)的內容既要豐富,又要精選。
(1)對“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原理的教學,可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領域中能夠體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形成對哲學意義的矛盾及其“對立”、“統一”的正確認識。
可以聯系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這一方面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整個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對于我們國家宣傳、倡導“保護環境”舉措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原理的教學,可嘗試用小組協作調查法。全班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認識領域的事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調查的內容包括事物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普遍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一組調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組調查人類社會的事物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三組調查人的認識領域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第四組調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領域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結果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終使全體學生形成對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確認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關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并能用兩分法去分析說明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所學原理觀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
教學重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學難點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
教學方法:用反證法分析、歸納出哲學理論,再用哲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矛盾的含義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下列詩句,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納:這些詩句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包含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規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時每刻都包含矛盾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談話交流活動: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學生,他最近有幾件不順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二是因為期中考試的事情和父母產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引起誤會,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王小力現在最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好好歇幾天。
請問: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將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為什么?
歸納: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矛盾,我們每個人都在幻想有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安寧的世外桃源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煩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板書)
觀點:飛矢不動
理解:離了弦的箭,在飛行路程上的每一點都是靜止的。靜止的總和并不產生運動,所以,飛矢不動。
提問:你能對上述觀點加以駁斥嗎?
歸納:這個觀點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從靜止的觀點看,物體在“某時某刻”會停留在“某處某點”,但從運動的觀點看,物體既在“某時某處”,同時又離開“某時某處”向接踵而來的“某刻某點”過渡了。這是機械運動的發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著“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的矛盾。
設疑:除了機械運動有矛盾,其他運動也存在矛盾嗎?
歸納:物理和化學運動中同樣存在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異化、遺傳變異的矛盾。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在社會領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歸納:說明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提問: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矛盾呢?
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矛盾,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發展的矛盾等等。
提問: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歸納:社會運動充滿復雜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釋燃燒現象的燃素說認為,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質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燃素的過程。科學家拉瓦錫排除了燃素說的干擾,對燃燒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人的思維領域同樣存在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知與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矛盾等。
提問:通過以上的分析,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歸納: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領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國化肥總量與畝施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農民在農田廣泛噴灑的“六六六”,富含劇毒的有機物。國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國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進入人體無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飼料,糞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我們制造火藥來開天辟地,卻萌發了戰爭;我們發明指南針來追求幸福,卻誘發了掠奪;我們使用農藥來捍衛植物生命,卻同時也招致的疾病。
提問:這段材料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這種種事實說明,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設疑:綜上所述,你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書)
討論:有人認為有時有矛盾,有時沒矛盾。你同意嗎?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提問:
(1) 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沒有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否存在呢?
(2) 所謂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沒有矛盾呢?
歸納:人類社會一產生就充滿著矛盾,如階級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設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時每刻都充滿矛盾呢?如一個生命體從產生到死亡都從滿矛盾嗎?
歸納:一個活的有機體,從生到死都充滿著矛盾,即同化異化的矛盾,如:人體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體中的組織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實,就是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內都同樣發生著舊的死亡,新的產生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矛盾斗爭,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設疑:那么,人死了還有矛盾嗎?
歸納:生命有機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矛盾運動的終止,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全部科學的發展史證明,各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即自然界時時刻刻充滿矛盾。
設疑:思維領域時時刻刻充滿矛盾嗎?
材料:
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繪制成功,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劃時代突破。將來人們可按圖索驥,為一些困擾已久的頑癥尋找治療方法,基因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人們的擔憂和爭議同樣之熱。隱私權的喪失迫在眉睫,科技倫理問題日已凸現。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在思維領域同樣存在著矛盾,而且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出現,人類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設疑:以上論述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總之,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設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對我們工作的指導意義(板書)
材料:《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漫畫:《因為手指上破了點皮》
提問:這兩個例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歸納: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改與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板書)
學生活動:討論
1、素質教育就是少看書多活動
2、規章制度就是制約個性的發展
歸納: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板書)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材料:
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澤東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提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點,看問題只有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才是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板書)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板書)
設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呢?
3、 堅持兩分法,兩點論(板書)
(1) 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板書)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板書)
本課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關的方法論。
課后練習:練習冊
板書設計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
(1)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兩分法、兩點論就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
② 一點論就是片面的看問題的觀點
③ 不能把兩點論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績和問題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首先要對自己一分為二
(2) 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探究活動
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過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明確“學習知識”與“上網”的關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置情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學生說:因為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舉雙手贊成中學生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中學生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不應該多上網。
一位中學生說:現在的中學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會的棟梁,如果連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在軟件、購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發達國家競爭?上網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到網站建立、程序設計等課外知識。
一位家長說: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信息、黃色內容,中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開展上網學習,容易分神,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所以中學生應該認真書本學習,這樣對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師說:中學生上網應適度,畢竟現在學生學習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沉迷于網吧將會嚴重影響學業和健康。
[布置思考題]
1、作為中學生,你對網絡了解多少?
2、你對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圍的同學都上網嗎?你對他們上網持什么態度?
4、你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師對上網是怎樣看的?他們的觀點和你的矛盾嗎?你是怎么想的?
6、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7、運用辨證法對你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過程]
1、學生走訪、調查有關人員。
2、撰寫小論文。
3、班會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