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規律》教案(精選2篇)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2)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理解: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分析:
(1)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2)聯系我國調整生產關系的實際,說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3)分析社會現實,說明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
2、能力目標: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規律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二、【重點、難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
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三、【整體感知】: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將認識我們生活的社會可劃分為物質生活即社會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會意識兩大部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是客觀的,決定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四、【方法點津】:
(1)運用對比方法認識幾種社會生活概況。
(2)聯系社會實際對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加以理解。
(3)撰寫論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識點。
五、【課文導語】: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高級運動形式,其發展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因此,在社會運動和自然運動中存在著共同的規律。但是,社會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那么,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的
導入 講述小故事:宋國有個農夫,披著破絮麻布熬過了冬天。來年開春,農夫在田里耕作,曬著太陽,感到渾身愜意,不知道天底下原來還有廣夏溫室和絲襖狐裘。他回頭招呼妻子說:“這般享受的辦法,別人一定還不知道,等我們去告訴國王,肯定會有重賞
問題;農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從哲學上說明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嗎? 學生思考故事、
回答問題(感知農夫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有這樣的想法)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引入新課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問題: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2、二者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課文,自己整理 整體框架形成
歷史問題 思考: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謎嗎?在哲學上的斯芬克斯之謎是是什么?人類為什么會迷惑? 學生講授斯芬克斯之謎,歸納、探究人類在社會領域陷于唯心主義的原因 挖掘社會
共鳴 沒有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對社會歷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局限)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含義 問題:什么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學生交流發言 概念學習
總結 (1)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
練習 下列現象屬于社會存在的( bcdf )
a.鄧小平理論 b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c .生產關系 d .生產力 e .“三個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環境 g. 文學藝術
展示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社會存在,哪些是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
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方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災區的饑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老太爺一樣----- ———魯迅
問題:這兩則名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探究,總結交流 探究關系
總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學生閱讀課文,闡述內涵 深入自主理解
問題:不同的階級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意識,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合作交流 理論實際化
教師解析
問題
你對農村進城務工者認識的變化?
學生探究、合作交流 抽象知識具體化
總結 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問題:同學們能夠舉出有關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 知識具體化
教師總結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①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③人的社會意識受社會環境決定,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在階級社會帶有階級性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交流整理知識框架 框架形成
學生校正 ①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決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③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其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辨析:社會意識一旦生成對社會存在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舉例 深化理解
答案對正 a、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正確反映了事物的屬性和變化發展的規律,能對事物的發展趨勢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預測,使人們采取正確的措施,推動事物的發展;在順利時居安思危,在困難時看到光明。)
b、落后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社會生活的本質 有人說馬克思之所以在歷史領域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因為他找到了一把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那么這把鑰匙是什么?馬克思的哲學觀點,同期的哲學派別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析社會,回答問題 知識升華
出示漫畫《趁年輕多干點》
思考:不同時期的人,觀點為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 理論聯系實際
總結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
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總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區別 唯物:(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唯心: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要么認為社會的變化發展是由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2)要么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神決定的。
觀點生成
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教師教授 區別:
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
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過渡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引起事物變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
用上述觀點看人類社會,可以看到,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引起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那么,推動社會發展的矛盾是什么?社會發展的規律又是什么?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找出答案 引導學習
矛盾 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探究 思考:你知道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嗎 學生回答: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引導學習
社會發展的規律 總結:社會發展的第一個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這一規律的,請舉例說明 學生闡述,并舉例 自我學習
掌握規律
解析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和發展的基礎--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ⅱ、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ⅲ、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思考:生產關系如果與上層建筑對應,我們應該怎么稱呼?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的? 閱讀課文、闡述 變相思考
解析 ①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③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階段提升
總結兩項關系之間的聯系
過渡 我們掌握了社會發展的規律,那么同學們來說一下,社會發展呈什么趨勢?這一趨勢怎么實現的? 學生總結,提升 提升推導能力
社會發展趨勢 ①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②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社會矛盾的解決方式有幾種,為什么會有這么的區別,我們國家的矛盾解決靠什么方式來完成?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 引導深化認識
明確 階級矛盾
①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②實現方式: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主義的矛盾
社會主義的矛盾是非對抗性質的。實現方式:其性質決定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改革
社會發展趨勢 總趨勢: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到高級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
實現方式: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基本矛盾實現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段小結
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 1、 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XX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范政治職權,更好地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這體現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社會是物質的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2、下面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②社會基本矛盾僅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始終③其內容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④這一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d
a、①③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關于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其矛盾解決通過階級斗爭實現③這一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④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同 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4、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錯誤的是: c
a、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b、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c、這一矛盾是對立的,需要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
d、這一矛盾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c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人類的實踐活動
c、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d、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
6.關于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說法,正確的有( b )
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其矛盾解決通過階級斗爭實現③這一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④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和政治的基本特征,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前面進步
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分析說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反映我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就體現了這一點。
(2)、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能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就體現了這一點。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案 篇2
教學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一課 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
2、能力目標
聯系實際,分析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的辦法,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全面分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逐步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重點和難點】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學習過程】 【導學設計】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86頁虛框,分析其中的相關問題
2、材料一: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出矛盾,對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指出了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有人稱這次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次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
(1)請分析材料一包括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2)經過30年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什么仍然存在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3.黨的xx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1)你能從材料中看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嗎?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怎樣的社會發展規律?
4.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
(1)材料表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2)這種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怎樣實現的?
【鞏固提升】
【學習過程】 【導學設計】
一、選擇題
l,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的, 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a、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 b、實踐 生產活動
c、社會存在 生產活動 d、意識 社會存在
2.xx大報告中出現了“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票決制”、“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新名詞,彰顯了執政黨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些新名詞的出現說明了( )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d、物質和意識是互相依賴的
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整個世界爭論不休,“不合倫理”的詛咒聲一度鋪天蓋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試管嬰兒”已經是很正常的事。人們觀念的變化說明了( )
a、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
c、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d、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4.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哲學角度來說,這是因為( )
a.傳統的思想意識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
b.精神能夠決定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
c.只有先進的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
d.正確的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5.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不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現象與好逸惡勞、貪圖享樂、不珍惜勞動成果、揮霍浪費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主要說明了( )
a.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d.社會存在具有客觀物質性
6.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范政府職權以更好地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b.社會是物質的
c.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7.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舶社會。”這句話說明( )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
b.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對生產力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c. 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d.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8.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錯誤的是( )
a.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b.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c..這一矛盾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d.這一矛盾要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
二、非選擇題
9.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循守舊的意識、閉關自守的意識、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意識、不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意識等,已經受到很大的沖擊。與此同時,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大大加強了。而這樣的意識又鼓舞、傲勵著人們奮發向上,知難而進,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市場活動中出現和存在的東西,并非都是積極的、健康的、合理的。對于錯誤的、丑惡的東西必須給以抵制、批評和糾正,不能漠然視之,更不能任其泛濫,讓它們去腐蝕人們的思想和靈魂。
材料反映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什么道理?結合材料中的事實,談談你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10.某校高二、一班召開“我看農村改革30周年”主題班會,以下是兩位同學的發言。
同學甲:改革開放30年來,從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的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以農村稅費改革為核心的國民收入分配關系改革,到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鄉鎮機構改革和農村義務教育改革,這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確的。
同學乙:我國的農村改革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比如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差距較大等,中國的農村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
運用社會發展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兩位同學的發言。
【知識點撥】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在社會歷史觀領域,存在著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這面種根本對立的觀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其中對二者誰決定誰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標準。
2.全面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
(1)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總趨勢:由低級向高級,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2)實現方式: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基本矛盾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解決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不同,有對抗和非對抗性矛盾的區別,,因此,解決方法不同。
【學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