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環境的組成——地貌
教材從第二部分開始分別講述內外力作用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介紹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將在后面地質災害中有所描述,在本節教材中不再涉及。關于“地殼運動”教材首先論述了兩種不同性質不同方向的基本運動形式,即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以及兩種運動形式引起的地表變化和兩種運動形式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這兩種運動形式的學習應該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由科學家對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運動方式、時空分布規律等的探討和研究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內涵教材力圖體現兩個方面,關于知識方面應明確:板塊的概念、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內部和邊界的不同運動特點以及板塊邊界不同的運動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關于價值觀念方面,主要體現歷史發展的觀點,即板塊構造理論是不斷發展、不斷補充、逐步完善的;運動的觀點,即物質是不斷運動的板塊構造學說正是體現了這一運動特點。
教學方法建議
建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學習“地表形態的變化和地質作用”時,可以從滄海桑田的變化入手,舉一些實例說明,如: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噴發形成島嶼,由此說明地殼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對地殼變化的了解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地殼會發生變化?引起變化的作用是什么?對于地質作用的概念、能量的來源、表現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緩慢或激烈的變化,可以提出問題:“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等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閱讀教材列表比較完成學習。
學習“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兩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計算機動畫演示運動過程,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樹立學生運動的觀點有一定幫助。計算機動畫演示地殼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過程后,教師應再舉例加以說明,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說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脈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運動的結果,垂直運動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實例。
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塊示意圖”,觀察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分別是哪兩類板塊的交界,分別形成什么地貌?板塊邊界處與板塊內部的運動特點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質構造類型時”注意引導觀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計算機動畫演示并思考:兩種地質構造類型是否有本質的區別?通過觀察應使學生明確褶皺的巖層是連續的,斷層的巖層是不連續的。對于褶皺還應使學生明確背斜和向斜的差別,包括巖層的新老關系、形成的地表形態、地形倒置是怎樣形成的,向斜構造中一般會儲存有地下水,背斜構造中容易儲存油氣等。對于斷層應使學生明確其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態,斷層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等。
關于“外力作用與地貌”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實景圖片和示意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示學生觀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對于風化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經過風化的巖石標本講解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簡單原理以及風化的結果。無論是流水地貌還是風成地貌,其過程都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經過流水或風力的作用對風化殼進行侵蝕,侵蝕后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侵蝕的產物被流水和風攜帶離開原地,較大顆粒物最先沉積,較小的顆粒物被搬運到較遠的地方沉積,形成不同的沉積地貌。在學生對內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內外力作用的關系是什么?使學生明確:二者是同時發生的;內力是主導作用;二者共同影響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