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和緩慢氧化(通用16篇)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4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光、發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燃燒的現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
氧化
反應
劇烈氧化
(燃燒)
平靜燃燒
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
——————→
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
————→
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象。
四.布置作業
1.閱讀課本內容,劃出記憶要點。
2.對本章內容進行復習。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5
知識目標:1、會判斷。2、能說出燃燒的條件并能說明常用滅火方法的原理。3、能說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標:1、提高觀察、提出問題的能力。2、提高分析、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3、提高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1、通過對自然現象的分析提高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2、學會用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看問題。教學重點:知道滅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學方法:自學、講述、實驗法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演示實驗:白磷的自燃。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準備回答:1、什么是燃燒?2、燃燒的條件?如何用實驗驗證?3、滅火原理?常見方法?4、爆炸原理?利?害?舉例說明。5、緩慢氧化?利?害?舉例說明。6、什么叫自燃?原因?觀察實驗看書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養自學能力二、總結:1、燃燒的概念:板書:燃燒:可燃物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2、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問題:圖1-8實驗的目的?提示:用什么方法來證明溫度和氧氣是燃燒的必要條件?結合日常生活常識談談對燃燒條件的認識。結合日常生活常識談談你曾見過的滅火方法。板書:燃燒條件:(1)、溫度達到著火點(2)、有充足的氧氣。滅火條件?學生討論:1、通過對實驗目的的討論教會學生一種科學實驗方法2、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3、爆炸危害和好處?舉例:生活中常見的爆炸教育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4、緩慢氧化有何意義?舉例:鐵生銹---不利垃圾腐爛---有利教育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5、自燃演示實驗:白磷在空氣中自燃解釋原因如何防止自然火災?舉例: 三、作業 :1、作業 本第二節2、自然科學同步第二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7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1] [2] 下一頁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9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光、發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燃燒的現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
氧化
反應
劇烈氧化
(燃燒)
平靜燃燒
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
——————→
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
————→
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象。
四.布置作業
1.閱讀課本內容,劃出記憶要點。
2.對本章內容進行復習。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0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1] [2] 下一頁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2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1] [2] 下一頁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3
九年級化學《燃燒和緩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4
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2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燃燒和緩慢氧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光、發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燃燒的現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
氧化
反應
劇烈氧化
(燃燒)
平靜燃燒
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
——————→
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
————→
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象。
四.布置作業
1.閱讀課本內容,劃出記憶要點。
2.對本章內容進行復習。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最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最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B)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燃燒和緩慢氧化 篇16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燃燒和緩慢氧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光、發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燃燒的現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
氧化
反應
劇烈氧化
(燃燒)
平靜燃燒
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
——————→
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
————→
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象。
四.布置作業
1.閱讀課本內容,劃出記憶要點。
2.對本章內容進行復習。
-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 燃燒和緩慢氧化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
-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 燃燒和緩慢氧化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系。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
- 燃燒和緩慢氧化
知識目標:1、會判斷。2、能說出燃燒的條件并能說明常用滅火方法的原理。3、能說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標:1、提高觀察、提出問題的能力。2、提高分析、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3、提高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 燃燒的月亮遲子建的閱讀答案
夏天,對比起太陽的火辣,月亮的溫和是不是更讓你喜歡?高掛在天上的月亮,遠遠望去就像一輪在燃燒的月亮。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燃燒的月亮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燃燒的月亮閱讀材料①太陽是不大懂得養生的,只要它出來,...
- 燃燒的月亮閱讀試題及答案
燃燒的月亮這一片課文經常會出現在在初中語文考試閱讀試題當中,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這篇課文的知識點。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燃燒的月亮》閱讀題目,希望對你有用。...
-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說課稿
【說課內容】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化學》九年級上冊《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分兩課時教學。...
- 科學——蠟燭燃燒的現象
【活動準備】蠟燭若干個,主蠟燭6個,大、小杯子各32個、盤子若干個、瓶子若干各個、打火機、火柴、彩色顏料。【活動過程】1、將教室內的燈關掉,告訴小朋友停電了,教室里這么黑,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來照明?(手電筒、火柴、打火機、蠟...
- 怎樣才能讓孩子的熱情燃燒
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變現出熱情四射,家長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的熱情燃燒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同時,都可以迸發出熱情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具體的內容吧。...
- 燃燒條件實驗的改進
在講授義務教育化學教材第一章第四節燃燒和緩慢氧化一節內容時,學生對隔絕空氣可以滅火很容易理解,但對將溫度降低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同樣可以滅火,總是持懷疑態度。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滅火原理,我們增加了一個降低溫度滅火的實驗。...
- 讓歌曲燃燒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
本課教學內容來自于《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 Unit 3 ,通過前面幾冊的學習,學生已經接觸并掌握了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等時態的用法。本課B部分話題是A部分話題的延續。...
- 燃燒熱和中和熱(一)
學習目標 1. 了解燃燒熱的概念;2. 掌握利用燃燒熱計算物質在燃燒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學習過程一、自學探究1. 復習:什么叫燃燒?燃燒過程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2.在 時, 物質 燃燒生成 的氧化物所 的熱量,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
- 高三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