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說課稿
【說課內容】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化學》九年級上冊《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是介紹在實驗中如何觀察、描述和記錄,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是說明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是兩節典型的入門實驗課。本節課的教材中設計了一個對比觀察蠟燭點燃前、燃著時、熄滅后的步驟,讓學生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學會動態、辯證的看問題。并學會觀察具體內容(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發光、發熱、新物質的產生等)。這是一節如何實驗的方法課,在整個教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co2 、h2o這些產物生成,就是一個用肉眼看不到的現象!怎樣呈現出來?讓我想到了“路遙知馬力”、“疾風知勁草”這些哲理性詩句,何不讓它們和冷卻的燒杯、澄清石灰水較量一下,讓同學們認識,記住。教材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體會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樂!我一定能行!”
第二個問題是:教材為什么安排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這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對于為什么會有白煙我們不一定有過深入思考, 我認為這可以讓學生觀察蠟燭三態的循環變化來深入探究蠟燭的燃燒。讓學生思考蠟燭的液體為什么會上升?是蠟蒸氣還是液態蠟在燃燒?為什么白煙中有蠟固體?其實蠟燭燃燒到吹滅產生白煙,經歷了固體→ 液體→ 氣體→ 固體四個過程。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證明,有利于學生掌握動態的對比觀察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習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②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提出課題,而后進行師生討論、確定方案,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最后總結交流,填寫實驗報告,掌握系統觀察的內容與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③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并培養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激發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準確表述實驗現象。
【教學方法】
在上一屆學生學習這一課時,由于男學生操作差,儀器損壞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動手。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今年,我是先上課題3“走進化學實驗室”,讓學生學會基本儀器的使用和藥品的取用規則,再學習兩種基本的實驗方法。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學方法:
1.咬住觀察的方法這一中心不放松。先讓學生盲目觀察,品嘗失敗,再引導學生用對比觀察法,注重觀察內容,進行系統的探究實驗。真切的感受到點石成金的學習方法比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更重要。
2.始終堅持探究式教學法。無論是蠟燭的密度、溶解性(讓學生把蠟燭放到水中觀察得出結論),還是蠟蒸氣或是液態蠟在燃燒?(讓學生用玻璃管吹蠟燭火焰,點燃火柴等物體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