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激情的燃燒
——《中國教師缺什么》讀后感
“自從選擇了那條小路,
我便是天上無名的星星,
哪怕迎來的是清苦,
淚也晶瑩;
哪怕流去的是春華秋月,
血也是赤誠……”
教師總會被冠以“太陽底下最神圣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崇高而美麗的稱號,教師節的時候,總會在媒體的各種報道中,在學生作文中看到“一身清貧,兩袖清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點燃自己,照亮別人”、“春蠶到死”、“蠟炬成灰”等光彩奪目的頌揚。可是當《中國教師缺什么》作為校長推薦的禮物,送到我們手中的時候,同事們卻不禁開了句玩笑“中國教師缺的東西太多了”。玩笑歸玩笑,還是被這個題目吸引了,讀后有種得深省的快感,也有種被理解的欣慰。誠如序言中所講,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現實關懷的書,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歷經著種種的變革,教師所擔負的責任也越來越多。老夫子式的傳道授業非但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也不能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更是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于是,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知識的引導者,不僅于此,教師更成了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是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是教育藝術的探索者,使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是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更是自身幸福生活的創造者。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改革下,每一個教師也在教學中逐漸探索著,尋求著更新更好的教學方式,也總結著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平心而論,正如“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
自己是語
經常想起自己初中時的那位語
然而看看自己的課堂,學生的話語范圍僅僅停留在手中的語文書里,甚至不少學生連這個都不能,語文變成了最輕松也最無味的課堂。輕松在語文不用寫很多作業 ,不用象數學物理那樣埋首數字的演算定律的推理,不用象英語那樣淹沒于大量的詞匯,陌生的語法;無味在那些都認識的文字編織起的文章,老師總要大家理解和感悟,而中考高考又不會考課文。這樣的語文學習,在學生看來,只需要在考試前認真復習,加緊背誦,在老師這里,就不得不和考試成績、優秀率聯系起來了。
于是學習似乎是為了完成作業 ,應對考試,閱讀基本就成了彼岸花,只能遠遠的期望。原本是情感最豐富的文學,在這里變得沒有了熱情,更談不到激情,功利性的目的不僅占據了學生的心理,也
曾經有人提出過“快樂足球”的設想,其實無非是說要賦予足球以激情的快感。我想當然也可以倡導“快樂語文”,來改善我們缺乏激情的語文課堂,讓教師擁有引領者的激情,更讓學生擁有探索者的激情。因為沒有激情的課堂,任由內容多么精彩生動,依然不會打開學生心靈的鐐銬;沒有激情的課堂,任憑多么現代的教學沒題,也只能是工具或者擺設;沒有了激情的課堂,教師不再年輕,學生不再快樂……“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質,憔悴不是教師的本色”,更何況語文的世界原本不就是應該充滿激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