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新課標]
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一:結構:a.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肽聚糖含量豐富,有大量特殊組份磷壁酸。磷壁酸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殘基經由磷酸二鍵互相連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兩種,前者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連結,膜磷壁酸又稱脂磷壁酸和細胞膜連結,另一端均游離于細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強,是革蘭氏陽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調節離子通過粘肽層中起作用;也可能與某些酶的活性有關;某些細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類細胞表面,其作用類似菌毛,可能與致病性有關!〈送,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表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與致病有關。b.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份細胞壁有少量肽聚糖,結構比較復雜,有特殊組份外膜層位于細胞壁肽聚糖層的外側,包括脂多糖、脂質雙層、脂蛋白三部分(圖2-6)。 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質部分共價鍵連接于肽聚糖的四肽側鏈上,另一端以脂質部分經共價鍵連接于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穩定外膜并將之固定于肽聚糖層。 圖2-6 細菌細胞壁結構模式圖脂質雙層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主要結構,除了轉運營養物質外,還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種物質透過,抵抗許多化學藥物的作用,所以革蘭氏陰性菌對溶菌酶、青霉素等比革蘭氏陽性具有較大的抵抗力。一些化學物質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與2%十二烷基硫酸鈉(sds)或45%酚水溶液可以將外膜除去,而留下堅韌的肽聚糖層。此外,外膜蛋白質還可作為某些噬菌體和性菌毛的受體。脂多糖由脂質雙層向細胞外伸出,包括類脂a、核心多糖、特異性多糖三個組成部分,習慣上將脂多糖稱為細菌內毒素。 、兕愔琣:為一種糖磷脂,是由焦磷酸鍵聯結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鏈,其上結合有各種長鏈脂肪酸。它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為革蘭氏陰性菌的致病物質。無種屬特異性,各種革蘭氏陰性菌內毒性引起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 ②核心多糖:位于類脂a的外層,由已糖、瘐糖、2-酮基—3—脫氧辛酸(kdo)、磷酸乙醇胺等組成。經kdo與類質a共價聯結。核心多糖具有屬特異性,同一屬細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③特異性多糖:在脂多糖的最外層,是由數個至數十個低聚糖(3~5單糖)重復單位所構成的多糖鏈。革蘭氏陰性菌的菌體抗原(o抗原)就是特異多糖。各種不同的革蘭氏陰性菌的特異性多糖種類及排列順序各不相同,從而決定了細菌抗的特異性。 c.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比較: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顯著不同,導致這兩類細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異。以下是其比較:類型
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陰性菌
強度
較堅韌
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層數
多,15~50層,每層厚1nm
少,1~3層
肽聚糖含量
多,可占胞壁干重50~80%
少,占胞壁干重10~20%
磷壁酸
+
-
外膜
-
+
結構
三維空間(立體結構)
二維空間(平面結構)二.陰性菌與陽性菌的辨別用結晶紫液加碘液染色,再用酒精脫色,然后用稀復紅液染色。經過這樣的處理,有的細菌被染成紫色,是革蘭氏陽性菌,有的被染成紅色,是革蘭氏陰性菌。三.常見的病原性細菌分類菌名g+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屬)乙型溶血性鏈球(鏈球菌屬)肺炎鏈球菌(鏈球菌屬)g-球菌淋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奈瑟菌屬)g+桿菌白喉桿菌(棒狀桿菌屬)結核桿菌(分支桿菌屬) 抗酸菌麻風桿菌(分支桿菌屬) 抗酸菌g-桿菌大腸桿菌(埃希菌屬)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腸炎桿菌(沙門菌屬)志賀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痢疾桿菌(志賀菌屬)綠膿桿菌(假單胞菌屬)百日咳桿菌(包特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