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2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
那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禾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情很壞,不久就回來了。
現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
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歸宿。中年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位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有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訴我:現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幾間破房,留在那里,實在太不調和了。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老家》閱讀理解及答案
18.文章第一段詳細描寫了各式各樣的夢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為了更好地表現作者對故鄉難以割斷的感情,這種思鄉之情縈繞在意識的深處,自然會形成不斷的夢境,這樣寫使文章更形象生動,更真實可信。
解析: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段首的兩句詩開篇點題并有總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對“老家”故土的深切懷念以至魂牽夢繞之情,并具體通過對夢境的描寫真實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回答時從主題表達和效果兩個方面考慮。
19.第九段中,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的回憶,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
參考答案: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樸素的語言寫出真情。
營造了一種傷感的氣氛。(或:撫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傷情、深沉凄涼。)
20.通觀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老家有什么樣的復雜的心情。
參考答案:作者對老家的心情是復雜的、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