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2
3.第(4)段中“百代之下依然令我們仰慕不已”的原因是(3分)( )
a. 灞橋是折柳送別的最佳所在
b. 詩人與友人在橋頭依依惜別
c. 詩人寫下的送別友人的詩篇
d. 細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4.第(7)段說“小橋成了人生的各種象征”,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具體指(4分)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下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沒有寒山寺的鐘聲,張繼就不可能成為詩人。
b. 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詩深情謳歌了小橋的品格。
c. 有關漁歌號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動描寫引人入勝。
d. 本文語言流暢,視野廣闊,充滿了文化氣息。
6.文意蘊豐富。請由“橋”展開聯想,談談你對“橋”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有什么錯誤或者意見歡迎您給我們留言:
小橋現代文閱讀答案
1. 王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 簡單的外形,樸實的品格
3. c
4. 第(5)段:橋上的無盡離愁,道盡了天涯游子的羈旅愁思
第(6)段:橋下的閑適生活,表現出平凡人生的曠達胸襟
5. d
6. 聯想 感悟 語言
《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閱讀理解及答案-04-15 19:50 來源: 網絡 發布者:特約教師 閱讀:176次
《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閱讀理解及答案
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
第一次接觸香格里拉(shangri-la)這個詞還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簡易英語課外讀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實上,香格里拉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國滇西北一帶。納西話叫香格里;拉,只是詞的后綴,中甸一帶康巴藏民稱它香巴拉。它開始被世人關注,是緣于一位俄國導演1937年拍的電影《被遺忘的王國》。影片中這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藍月亮峽谷、森林牧場牛羊,還有與自然和諧依存的民風。它激起了世人尋夢的熱情,人們這才發現了一個名字:美籍奧地利學者約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維也納,19xx年去美國求學。1922年他以植物學教授的身份到云南麗江采集植物標本。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從此他把靈魂融入了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從事納西族民風、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險家不同,洛克對他的考察對象不只是充滿好奇,更沒有白種人的偏見和野心,而是充滿感情。他有過“與我的納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諾言,并帶著偏愛稱納西人是“純樸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無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個客觀自然的存在,洛克到來之前,納西就有了自己的學者和文化人。換一個角度講,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變了一個西方學者的命運,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洛克,為什么不能說香格里拉發現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評價他的納西兄弟一樣,稱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適一些。由此,我們得到一種啟示:香格里拉發現了洛克,也同時發現自己。
“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這是套用了一個現成句式。拉美的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寫過一篇散文《讓美洲發現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數百年的偏見而寫的。在哥倫布的船隊到達美洲之前,那片大陸就自然地存在著,后來者占有了“發現”的專利權。“從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為終身有罪”,遭到滅絕性的殺掠。所以他說“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發現”。而美洲的希望則是在它“自己發現自己的時候”。同樣,“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當成主體,而不是被動面對世界的客體。因而,對于香格里拉來說,問題關鍵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個美好的真實的存在,這也許是“自己發現自己”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