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2
你會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疇,麥浪起伏?可是你再極目遠(yuǎn)望,那邊天際一道連山,不也是和你腳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時你還覺得它比你腳下的低呢!要是湊巧,你的車子到了這么一個“土腰”,下面是萬丈斷崖,而這萬丈斷崖也還是中間階段而已,那時你大概才切實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為高原了罷?這也不是憑空可以想象的。
謝家的哥哥以“撒鹽”比擬下雪,他的妹妹說,“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②自來都認(rèn)為后者佳勝。自然,“柳絮因風(fēng)起”,多么清靈俊逸;但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說北方,那么謝家哥哥的比擬實在也沒有錯。當(dāng)然也有下大朵的時候,那也是“柳絮”了,不過,“撒鹽”時居多。積在地上,你穿了長氈靴走過,那煞煞的響聲,那頗有燥感的粉末,就會完全構(gòu)成了“鹽”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與浮土的道路,此時成為砥平而堅實:單馬曳的雪橇輕溜溜地滑過,那時你真覺得心境清涼,而實在,空氣也清潔得好像濾過。
我曾在戈壁中遠(yuǎn)遠(yuǎn)看見一片白,頗驚訝于五月有雪,后來才知道這是鹽池!
1941年8月19日
《大地山河》閱讀注釋:①女大:即延安中國女子大學(xué)。②《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爾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謝太傅,即東晉政治家謝安,“謝家的哥哥”指其侄謝胡兒,“他的妹妹”指謝安的侄女、東晉女詩人謝道韞。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畫面來寫河、寫高原、寫雪,這些畫面是如何組織到一起的?
參考答案:通過作者的觀感和想象把三幅畫面有機地連接起來,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構(gòu)成了行文的線索。
《大地山河》解析:本題重點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文題是“大地山河”,描寫的具體對象是河、高原和雪,那么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材料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著重從兩個角度思考。
一是把握文章的中心線索。有了明確的中心線索,文章才能貫穿為一個整體,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地。通觀《大地山河》,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全文的中心線索;考生如果答成“以作者的行蹤為中心線索”,就錯了。
二是注意文章的過渡、銜接與照應(yīng)。過渡自然,銜接嚴(yán)密,照應(yīng)得法,能使文章的材料舒展自如,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大地山河》中的三幅畫面,就是靠作者的觀感和想象才得以銜接起來的。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西北高原是獨特的:河,“到了冬季水淺”,但夏季漲水,“卻也實在威風(fēng)”;高原,一望平疇,麥浪起伏,而極目遠(yuǎn)望,“有時你還覺得它比你腳下的低呢”;雪,在大野,一望皆白,“空氣也清潔得好像濾過”。作者的這些印象、感想和想象,連接起了涉及“河、高原和雪”的所有材料。
《大地山河》閱讀理解及答案
19.作者認(rèn)為怎樣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參考答案:既要有宏觀的把握,也要有身臨其境的體察。
既要從空中飛過,也要從地上走過,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所謂“西北高原”的意義。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個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過你才能切實地明白高原之所以為高原。對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憑空可以想象的。
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點?能帶給人怎樣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