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二輪復(fù)習(xí)跟蹤測試:文言文閱讀
八.8、c(c項中的“拜”,指的是“授予官職”。其余三項解釋正確。)
9、b(b項中加點的“則”字,都是副詞,相當(dāng)于“即”“就”,表示前后兩事時間相距很近。故該項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中加點的“其”字,都是代詞,但前者為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后者為人稱代詞,表第三人稱領(lǐng)屬關(guān)系,譯為“他的”。故該項意義和用法不同。c項中加點的“而”字,都是連詞,但前者表示順承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才”;后者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卻”。故該項意義和用法不同。d項中加點的“為”字,都是介詞,但前者讀“wèi”,表示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相當(dāng)于“替”;后者讀“wéi”,表示被動,譯為“被”。故該項意義和用法不同。)
10、d(a項前一句寫張養(yǎng)浩少年時拾金不昧,展現(xiàn)了他高尚的品德;后一句寫張養(yǎng)浩適時為朝廷獻策,表明他對朝廷的忠心。與“行義”和“直言”無關(guān)。b項前一句寫張養(yǎng)浩帶頭搗毀濫設(shè)的神祠,表明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行動;后一句是張養(yǎng)浩上疏里的內(nèi)容之一,表明了他的“直言”。但前一句與“行義”無關(guān),故該項不正確。c項前一句寫張養(yǎng)浩對殘害百姓者絕不手軟,堅決打擊,表明他心系百姓;后一句寫張養(yǎng)浩立即將奏疏交給左丞相拜住,表明了他的“直言”。但前一句與“行義”無關(guān),故該項不正確。d項分別表明了張養(yǎng)浩的“行義”和“直言”)
11、b(b項表述錯誤有三:一是文中“鰲山”是指堆成巨鰲形狀的燈山,作為山名的“鰲山”是在湖南常德市北,而非在“宮內(nèi)”;二是張養(yǎng)浩的“上疏”是通過左丞相拜住轉(zhuǎn)達的,而非“直接給皇帝上疏”;三是“皇上聽取了他的意見”過于牽強,原文是“帝大怒,既覽而喜曰……即罷之”。)
12、⑴ 已經(jīng)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dāng)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⑵ 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jié)儉、思慮深遠作為準(zhǔn)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
⑶ 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它國家?guī)缀跻麥缤甑臅r候,可以說是智慧力量孤立危急,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
九.8.d 9.c 10.c
十.15.b 16.a 17.d
18.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但是今天最終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讓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
19.“敢”與“能”一字之別,表現(xiàn)了怎樣不同的情境?(2分)
“敢”: 用諸侯的畏懼反襯相遇的威勢
“能”: 用左右的不忍襯托項羽的凄慘。
20.19題題干中劃線部分和選文第一段分別包含一個成語,請?zhí)钤跈M線上。(2分)
(1) 破釜沉舟 (2) 四面楚歌
十一.9.d(兩個加點詞都表示兩事順承相同。“才”a.①顯現(xiàn),出現(xiàn)②加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 b.①介詞“被”②動詞,“叫做”、“稱為” c.①“堅定”、“堅決”,副詞②副詞“本來”)
10.c(①表明王曇首的“文才”;②表明王曇首的“才器(智局:才智度量)”;⑥表明王曇首的“度量”,三句都是直接描寫;③表明王曇首的“清廉”;④⑤雖然表明王曇首的“才能”,但不是直接描寫,而是間接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