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詩詞鑒賞部分(含賞析)
當詩人的注意力重返現(xiàn)實時,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現(xiàn)一片“江月弄清輝"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張若虛的詩句,“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驀地,水面上傳來一串歌聲,原來是舟子趁著明月歸去的唱晚之聲。對一個羈旅中人來說,這“一闋”歌聲將引‘起多少思緒,難怪詩人要“聽不盡”了。這輕舟短楫,疾去如飛。詩人久久凝視著,其心情如何,便不再說下去了。實在也無須言說,因為讀者自能體會到。
此詩寫旅中思歸,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寫景,然景中自有縷縷情思。以“城里鐘”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馳騁想象的空間,同時以有意之“聽”照應無意之“聞”,表現(xiàn)了感情的變化。全詩語句平易流暢,情意深婉曲折,所以方植之說:“歐公情韻幽折,往反詠唱,令人低徊欲絕,一唱三嘆而有遺音,如啖橄欖,時有余味”(《昭昧詹言》)。這段話可謂此詩的評。此詩以情韻勝,實是歐之本色,其唱嘆之致,與歐文相似,而與他學李白或韓愈的那一類詩歌不同。 (陳順智)
十六【試題】(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 遠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1)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詩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⑴一方面描繪水流的悠長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寫情,烘托出客子思歸的孤寂之情。
⑵這兩句是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增思家之情。詩人看到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lián)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或“紅袖的悠閑與客心的孤回形成鮮明對照,越發(fā)襯托出旅思的凄涼,進一步觸發(fā)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賞析】
這首詩收入《樊川外集》,題一作“寄遠”。杜牧在文宗開成年間曾任宣州團練判官,南陵是宣州屬縣,詩大約就寫于任職宣州期間。
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當一些。
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漫悠悠”,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云彩因為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fā)著秋天的涼意。“欲變秋”的“欲”字,正表現(xiàn)出天氣變化的動態(tài)。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diào)中可以感覺出來的。但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著閑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象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shù)江上歸舟呢?這一點,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閑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lián)想。在這里,“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nèi)涵的不確定,恰恰為聯(lián)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藝術(shù)形象或圖景內(nèi)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yōu)點,因為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為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lián)想中得到藝術(shù)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盡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lián)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shù)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