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作文萬能模式(1)
面對挫折,惟有積極地改變心態,方能戰勝它,方能阻止痛苦進一步擴大。(進一步指出遭遇挫折后的正確態度,觀點明確,扣題緊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馬遷如是說。一位受過腐刑,在肉體和心靈上都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的賢人,面對挫折,沒有想到死,而是想起先賢們的痛苦和他們的成功。于是《史記》應運而生。(以司馬遷為例,闡述緊扣中心)
魯濱遜荒島余生,他想到的也不是死,而是如何在新的環境中生存。猛獸、食人族、孤獨,他什么都戰勝了,于是他在荒島上生存二十三年,最終等來了希望,得以重返社會。(以魯濱遜為例,舉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有典型性)
然而,令我們痛心的是,一個個花季生命過早地在挫折面前凋謝,也許我們還記得重慶十四歲的少女余金津的“千字遺書”,她的“來去匆匆化作泥土,從此世上便不會再有我”曾讓多少人心疼,曾讓多少人泫然。(反面舉例,指出不能正確面對挫折,一味沉迷痛苦的可悲和沉痛,有說服力)
站起來,邁向前,那扇門有一絲亮光透出,于是你便知道它沒有鎖。與其哭泣,不如欣然面對,然后尋求改變,也許你推開的那扇門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再次設喻,以“有一絲亮光透出的”“那扇門”暗喻擺脫挫折和痛苦后的充滿希望的生活,照應開頭)
桑蘭說過:“奧遠的金牌我是摘不到了,但我要摘下人生的金牌!碧撗诘拈T背后,是挫折的死敵——希望。(以“桑蘭”的話作結,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最后一句卒章顯志,號召“推開虛掩的門”,改變挫折處境,有詩意)
[點評]
本文在原文的基礎上,統一了文章的立意,精選了部分材料,調整了不當的結構!懊鎸Υ煺,惟有積極地改變心態,方能戰勝它,方能阻止痛苦進一步擴大”這一觀點在文中既有明確表述,又貫穿始終!叭麪柆敗钡墓适鲁蔀橐鲇^點的引子,司馬遷、魯濱遜、少女余金津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充實了文章的論證,桑蘭的名言為文章的結尾增添了魅力。這樣,觀點更明確,論證更充實,結構更合理,材料更準確而典型。語言方面則保留了原文的風格,且更為流暢、精練。改后的文章可進入“一類下”評定,51分左右。參考評分:內容17+表達18+特征16=51分。
[升格后二]
推開虛掩的那扇門
四川師大附中高XX級11班唐茗茭
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門也會打開。我們經常緊盯著關閉的那扇門,卻對已開啟的門熟視無睹。——題記
漫漫人生路,平日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挫折。有些人,將挫折看成是一種挑戰,不斷地努力奮斗,從而無數次超越自我,達到一個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順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帶來的痛苦,鼓起勇氣,主動出擊,推開了一扇希望之門;而后者,坐在已關閉的門前慟哭流涕,這無疑只是坐以待斃。(在原文的基礎上,根據在挫折面前的不同態度,分成兩類人,內容更簡潔)“如果失去太陽時你掉下了眼淚,那么你還將失去滿天星辰”。這樣的前車之鑒對我們的人生不無益處。(引用詩句,明確了“前車之鑒”的具體內涵,過渡更加自然)
因為挫折會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那些安于現狀,享受平庸的人才在挫折降臨時感到莫大的痛苦;相反,追求上進,想不斷突破自己極限的人面對挫折時反而感到高興。正如“危機”一詞:危險的同時,又一次機會降臨了。與其放大痛苦,不如將挫折當作奮斗的動力。(簡要分析兩種態度的原因,指出“挫折”與“機會”同在,明確提出觀點:“與其放大痛苦,不如將挫折當作奮斗的動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