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精選5篇)
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 篇1
本課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教材采用形聲字歸類的識字方法,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利用轉盤圖,顯示基本字“青”換上不同的偏旁組成新字,揭示了這組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稗D盤圖”下面是這組字和由字組成的詞。第二部分是兒歌和插圖。兒歌編入新學的大部分字詞,為學生理解字詞提供了語言環境。插圖再現了語言內容,給人以美得享受,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兒歌。
xx老師本課的教學能緊扣住形聲字的構字特點,并充分利用轉盤展開識字教學。識字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板塊清晰,注重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亮點:
1、借助媒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這是一個轉轉盤識字,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識字方法。為了讓學生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王老師自制了一個轉轉盤。當學生通過轉轉盤來識字時,轉盤轉起來時,學生感到非常好奇,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同時,王老師充分利用課件,較清晰地呈現學習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2、抓住形聲字特點,學習方式設計恰當
“清、晴、睛、請、情、蜻”這幾個形聲字,學生容易弄混淆。為了讓學生區分這幾個字,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邊讀詞語邊做動作來進行識記。這一教學活動十分貼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課堂上既動口又動手,便于區別記憶。建議在做動作時編兒歌,可能識記效果更好!耙路K了用水去清潔,太陽出來是晴天;看書注意用眼睛,來了客人說請坐,做好事情要用心,蜻蜓忙著捉蚊蟲!眱焊韬糜,朗朗上口,有利于學生區分這幾個形聲字。
3、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課堂上,王老師讓學生觀察今天所學的6個橙色的生字,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很快就發現他們的聲旁接近,形旁各不相同,而他們的意思就跟形旁有關。另外,王老師緊扣住本課的生字“情、請、蜻”展開相應的語言訓練活動。如事情的情用樹心旁,這個字比較難理解,王老師就適時的引導學生給情字找朋友,積累一些詞語“友情、親情、情況、感情”,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情這個生字。請字則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滲透品德教育。蜻蜓一詞教師則利用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蜻蜓這種昆蟲。
4、有效練習鞏固識字,相整合,有層次
在生字鞏固環節,王老師主要設計了“選字填句、送信游戲、轉盤讀字”這樣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圍繞本課學習的重點,扎實的進行訓練。
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 篇2
《熱愛生命》課文很長,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教什么、怎么教到關鍵處?這對執教老師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高小粉老師出色地完成了課堂的教學,使我受益匪淺。
一、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體現自讀課的特點,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抓手。整個教學流程從整體到局部,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從初讀感知到研讀賞析,再到質疑探究,由淺入深,由導到放,先引導學生讀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讀出學生的個性感受,每個環節都注意教方法、給扶手,如初讀感知提供批注的范例,課堂完成后學生談啟示等,讓學生上完一課不但讀懂課文,讀出自已的感悟,還能舉一反三自讀其它文學作品。
二、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內容挖掘到位,語文味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在語境的動態中學到語文知識文中主人公強烈的生命意識,驚人的頑強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凸現主題的象征意義,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執教者都能關注到并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巧妙落實。
三、板書設計簡潔、完整,富于藝術性。
隨著多媒體的運用,不少老師忽略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全文性的板書而全文性的板書是對文本整體思路、內容、寫法的把握,有利于訓練師生的思維,錘煉師生的語言,幫助師生深入把握文本,從高老師的板書設計中也可窺見她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當然,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好一堂課,對教師往往是高難度的要求。就本課而言,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如整體感知要整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體感知這一板塊用時較長,前后有10余位學生進行了感知歸納,內容涉及“困難、命運、自然、饑餓、狼、孤獨、死亡”7個方面。在學生感知回答以后,有一個很好的提煉機會,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合并,這樣可以將學生發現的點與整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為進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遺憾的是教者沒有安排這一環節,整體感知的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 篇3
《鄉下孩子》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蘊涵了農村清新活潑的意境美,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聞童聲笑語,令人悅目賞心。聽了吳教師的課,我想談談自我聽完的收獲。
一、語文味十足。
吳教師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在課堂上,她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回答問題方面,吳教師就比較注意孩子們的完整表達,這個訓練就應當從低年級開始,不僅僅能夠訓練他們的思維,還能夠培養條理性,說話不至于顛三倒四,久而久之,語言表達本事就能得以有效提高。當然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必須循序漸進,更要持之以恒。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由說到寫,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細致地引導,扎扎實實地行動。吳教師還注重孩子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比如量詞的使用,學生在表達時引導他用上修飾詞,使學生表達地更具體、形象。
二、文本訓練扎實。
我們時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課堂上學生發言進取,學習主動,感覺課堂效果很好,可是到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環節,往往出現諸多問題,如:出現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答題不完整,有的學生干脆不做。這不得不使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訓練。明白課堂中離不開“訓練”,而“訓練”必須到位,否則就算練了,效果也不會好。今日在吳教師的課上,她就比較注重文字訓練。從一開始的復習詞語環節,她就有層次地出示一些詞組,讓學生明白“只、片、籃、串”與“捉、含、挖、逮”等字在詞組中的恰當使用,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準。吳教師還培養學生的想象本事及口頭表達本事。如:你猜一猜,她嘴里含一片草葉,會吹出一首怎樣的歌曲?鄉下孩子還能夠用什么東西給自我帶來歡樂鄉下的孩子除了會挖野菜喂小豬,逮小魚喂貓咪以外還會干些什么活文中注重說話訓練,學生的想象本事和說話本事得到了培養。
三、學習方式多樣
吳曉靜教師善于運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新課程理念。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孩子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帶動學生的感悟體驗。本課中的插圖很好的描繪了文本資料,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課文上的插圖引導想象:鄉下孩子怎樣捉蝴蝶?會編個什么樣的故事?會吹支什么樣的曲子?吳教師播放歌曲,讓孩子在欣賞中感悟鄉下孩子的心境。為了讓孩子明白捉蝴蝶,吳教師準備了蝴蝶,激發孩子的熱情,并說一說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到了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愉快的心境。隨之讓學生情感朗讀。
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 篇4
今日有幸聆聽了姚教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完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教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姚教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讓學生融入文本,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主角,與學生展開對話。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姚教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顏色、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教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經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復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美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悅之情。
可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著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边@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并同桌討論,再說說自我發現了什么?然后拓展訓練“像”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比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能夠滲透寫法的指導。以上幾點只是自我聽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優秀萬能評課稿 篇5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透過一個個片段的截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透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余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透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比較,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后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到達高 潮,自然地明白到從中國臺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后文了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比較,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比較,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李博士莊嚴地站著,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著,他想:也許但是!弊寣W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