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導練文言翻譯復習教案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解析】 a 張釋之向文帝進言的目的,并不是說“厚葬”容易被發掘,而是講明厚葬的危害——勞民傷財,讓人們產生怨氣,造成國家的不安定。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文言文閱讀中能力層次最高的一項,它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著眼于“推論”和“概括”。
9.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作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
(2)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
(3)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樹”“以”等詞語,以及介詞結構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鑿”“藏”等詞語。(3)句注意“以”“安神”“則”等詞語。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層級為b級。高考文言語句的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實詞、虛詞),以及重要文言句式。同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換、補、刪、調、變。
【參考譯文】
我聽說賢圣的君主,廣泛地觀察結局和開始,透徹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頭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石頭做槨,哪里能動得了它?”張釋之進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東西,即使堅固如南山仍然有縫可鉆;如果里面沒有值得要的,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憂傷的?”死是沒有終極的,但國家有興亡,所以釋之的話,是為無窮的未來作打算。孝文帝感悟,便實行薄葬,不建山墳。
《易》說:“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中,不做墳堆,不種樹,后世圣人改變這種習慣用棺槨。”制作棺槨,從黃帝開始。黃帝葬在橋山,堯葬在濟陰,墳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武、周公葬在畢,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沒有墳冢。這是圣帝明王賢君智士深思遠慮傳之無窮的打算。到吳王闔閭,違背禮節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開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的阿房,下面鑄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墳,高五十余丈,周圍五里多,水銀做成江海,黃金做成鳧雁。天下人深受其勞役之苦而造反,驪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萬軍隊已兵臨其下了。項籍燒了他的宮室建筑,到那兒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丟了羊,羊進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舉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