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解析】 前四句集中寫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題”,是總寫,是對秋景概括的贊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絢麗的色彩展開對秋景的描繪。“紅葉滿山溪”,寫遠景。秋天來了,千山萬壑到處是一片片殷紅的顏色,經霜的樹葉勝似二月的春花,意境開闊,引人入勝。一個“滿”字給人增添了無限寥廓的感覺。
“松徑偏宜”,寫中景。稍近處有一條方便的彎曲小徑,青松掩映,盤桓而上,直達山巔。青翠的松柏與滿山的紅葉形成色彩對比,加深了人們的視覺印象。“黃菊繞東籬”,寫身邊景物,是近景。盛開的黃花環繞著簡陋的竹籬,一派農家氛圍,一派田園風光。前四句,遠處的紅葉,近處的黃菊,通過青翠的松徑聯結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畫面,層次清晰,色彩絢爛,和諧寧靜,秋意盎然。“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秋景是為了抒寫其超脫、隱逸的情懷。
(2)
【答案】 用典。(1分)最后一句借用陶淵明隱居山林的典故(1分)表達了作者絕意仕途、歸隱山林、醉酒消憂的激憤之情。(1分)
【解析】 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八十余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開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最后一句說學習陶淵明,表示了作者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
【詩歌賞析】
這首小令描寫了秋山景色的絢麗宜人,詩人游山的詩酒豪興和由此而生的歸隱之嘆,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污濁現實的不滿。
開篇首句,即豪情滿懷,氣蓋全篇;一連四句,展現出秋山的壯麗景色:正是金風玉露的季節,詩人載酒游山,但見漫山遍野,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狀如云錦彩霞,宛如熊熊紅火。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色彩鮮艷明麗;清淺的山溪,幽邃的松徑,氛圍清新秀美。秋景如畫,自然會使詩人逸興遄飛,頓生靈感,欣然而嘆“秋景堪題”了。
作者一反詩詞中草木搖落、紅衰翠減、肅殺凄涼的悲秋情調,而以樂觀豪情去寫秋景的磅礴絢麗和勃然生機。且景中寓情:紅葉、山溪,皆林泉之士所愛,紅葉可題詩,可燒火煮酒;山溪可釀酒,又可供垂釣。蒼松、黃菊,凌霜傲雪,經久不凋,象征超塵拔俗,志潔行芳,而為陶潛所贊。凡此皆為下文“學淵明醉”張本。而“堪題”、“偏宜”,贊美之情亦溢于言表。四句用隔句扇面對偶,寫得有聲(溪)、有色(紅、黃)、有態(滿、繞);景致描繪又極有層次:一二句寫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寫局部,是入乎其內,繪出一幅絢麗多嬌的秋山圖。
五六句寫開懷暢飲的豪興。值此絢麗宜人的秋景,正該讓清樽斟滿,開懷痛飲;難得與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舉觴相勸。清樽、潑醅、白衣、酒杯,這些意象,又隱含著安貧樂道、浮云富貴、笑傲王侯之意。
末尾四句一轉,正面抒發不屑仕進的歸隱之情:出仕做官,縱然品級升到極限,最終能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無濟于事的。故不如學陶淵明歸隱,以醉消憂。本來,關漢卿何嘗不想兼濟天下呢?但處于這樣的時代,統治者昏庸暴虐,杜絕賢路;官場黑暗險惡,陰謀傾軋;正直之士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作者發出了絕意仕進、憤世嫉俗的呼聲。然而這畢竟只是憤激之詞,事實上終其一生,他并未消極歸隱,而是正視現實,緊握筆桿,創作雜劇,在仕隱兩途之外開辟出一條新路,度過了他戰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