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5
(2)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這就是把主語和謂語放在一起,靠意思組合成判斷句。
二、被動句
在文言文當中,使用“被”表示被動的句子不少。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
很顯然,這樣的被動句,跟現在的被動句差不多。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
這是使用“見”做標記的被動句,是現代漢語當中沒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7)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
這是使用“為” 做標記的被動句,現代漢語當中有時候也用。不過,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動句的標記。
(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
有時候,這個“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勢”是“逼于兵勢”。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 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定語前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 “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 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
(二) 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