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政治二輪熱點復習教案10
(三)從哲學與生活角度分析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有關國家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動,在此背景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召開會議,發表宣言,強調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面臨嚴重挑戰之際,與會國家決心加強合作。
2.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國家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 共度時艱》的重要講話,不僅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符合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國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必將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3.用聯系觀點看問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國家和諧與世界和諧、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堅持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的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繁榮。
4.用發展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處在變化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呼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營造有利于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是對我國近年來在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外交宗旨的升華和創新。
5.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觀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和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矛盾具特殊性,要求我們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互聯結,辯證統一的。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因此,我們只有堅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諧世界。
6.正確的價值觀的不僅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要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提出的重點實施四方面的改革舉措,是對發展主題的正確把握,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在這一價值觀的指導下,不僅有利于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也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共度時艱。
【知識綜合】
一、從歷史學科角度分析:
1.中國古代史:
(1)先秦:商朝人以貝為貨幣。
(2)秦漢:秦朝廢除六國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之類充當貨幣,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秦朝統一貨幣有兩種:黃金是上幣,用鎰(二十兩)作單位;銅質圓錢(圓形方孔錢)是下幣,用半兩作單位,即“半兩錢”。秦朝以“九卿”(虛指)中的“治粟內史”專管財政。漢武帝時,改革幣制,鑄造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
(3)隋唐:隋唐時期,由尚書省下屬機構戶部主管賦稅。隋朝仍鑄五銖錢。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從此,開元通寶(開元:開辟新紀元;通寶:流通的寶貨)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唐代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城市中固定的交易場所“市”中有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早六七百年。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的銀幣“和同開王爾”,反映了日本同唐朝頻繁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