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答題減少失分舉例
怎么講?第一,要抓住主干知識講,著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主干知識的內(nèi)涵和外延。如價格、市場、職能、國家利益、文化的影響、文化創(chuàng)新、規(guī)律、實踐等。第二,要抓住疑難知識講,著重告訴學生釋疑解惑的方法與技巧。如市場配置資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我國民主政治的特點、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先進文化等。第三,要與練習結合起來講,著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或先展示一個包含了知識重點或疑點的試題,讓學生在練中明白疑惑,教師再邊解惑邊拓展講解;或先講解,再展現(xiàn)相應練習,讓學生鞏固理解。
(2)重視考試練習
在我看來,高考復習過程中的每一次考練都是高考的預演。通過考練最容易暴露學生的思維缺陷,從而能夠使教師及時地、有針對地修復這種缺陷。
怎么考練?第一,要精選試題。最重要的是要精選能反映新課程高考要求的試題。如果試題老套,那么耽誤的不單單是學生的時間,而且會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現(xiàn)在市面有很多資料,有新課程之名,無新課程之實。第二,要精心講評。講評時,既要講試題本身,更要講失分原因,找問題癥結,以利于學生吸取教訓,在今后的考試中不犯同樣的錯誤。
(3)重視悟性培養(yǎng)
政治課在很大程度上是“傳道”之課。道可道,非常道。因此,除教師講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只要學生學會悟道,才能真正地、更深刻地明確“道”,也才能更恰切地運用“道”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思維,提高思維水平,防止思維的離散和混亂。
如何培養(yǎng)悟性?第一,要把握知識的內(nèi)核,將知識點最本質的特征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告訴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去延伸。如意識本質上是一種反映,抓住了這一本質后,就可以從“反映的過程”、“反映的結果”等方面去領悟意識。第二,要注重知識的類比。“道”是抽象的,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當我們遇到某種陌生的情景或不熟悉的知識時,要告訴學生拓展答題思路,將其與教材相近的情景或知識進行類比,并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第三,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歸納總結。知識體系是教材的客觀存在,歸納總結并不僅僅是畫一畫知識樹,或知識結構圖,而應該是根據(jù)自己的“悟”(對知識本質內(nèi)涵的理解)去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對于學生而言,這恐怕一下子難以做到,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努力,就會成功。這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悟性的重要方法。
(4)重視德性熏陶
這里的德性是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新課程政治高考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新課標政治《考試大綱》明確指出,政治學科考試應體現(xiàn)考生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性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使學生走出思維狹隘天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何熏陶德性?第一,要強調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新課程政治教材中,許多地方在講完知識后,接下來講的往往是對待該知識的態(tài)度,而教材的編者更多的是提出了這一態(tài)度,并稍作提示,因此,所占的編幅不大。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這些地方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文化生活》在講完“文化的傳播”知識后,接下來的是“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對此,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如何做一個中華文化傳播的友好使者”進行探究。第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選擇。時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價值選擇也多樣化。高考也強化了對事物價值選擇的考查。如,有人認為,青年志愿者應該是“大公無私”的,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先公后私”的。你贊同哪種觀點?請說明理由。這道高考題給出了兩種不同的參考答案。為此,政治教師要有崇高的信仰。如果教師沒有崇高的信仰,講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那么,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流露于課堂,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良好德性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