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政治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考點專項復習
專題五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考綱聚焦
1.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2.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知識網絡
考點激活
考點一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及其意義
1.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1)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原因:第一,建立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的需要;第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影響。
②過程: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在“一五”計劃中建立起來的。
③特點:這一體制的基本特點是: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2. 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第二,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第三,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3.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第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第三,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勞動者積極性的提高。
4.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
(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這一提法打破了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
(2)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這一體制的運行模式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3)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
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界定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屬性,指出兩者都是資源配置方式,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人們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考點二 建立、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