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經濟2
(2)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與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西部提速、東北攻關、東部保持,東西互動,拉動中部,不但要靠市場機制進行結構調整、技術改造、企業重組,還需要國家為這些地區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
(3)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開發西部和振興東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企業技改步伐,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經濟效益。為此,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4)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用好國家支持振興的方針政策,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一條新興工業化路子。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背景材料】
XX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XX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農業稅,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必須始終不渝的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共xx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分析點撥】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必要性: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重要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3)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要堅持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機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二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保障。三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四要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
(4)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要求。主要措施,要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
五、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背景材料】
XX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XX年1月1日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農業稅,這意味著政府從XX年開始實施的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每年減免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免1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