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二輪熱點復習教案17
民反封建斗爭的結晶,但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方案,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是
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2.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
①內容: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
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②評價: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
制。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
a、內容: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
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義: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提高
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農民抗
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五、建國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新解放區的農民無
地或少地。
②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富農的政策。
③意義:連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農民翻了身,為新中國農
業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2.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①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內容:把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
③意義: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3.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
①原因:黨的主要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
進經濟的發展。
②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③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原因: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黨中
央總結了合作化的經驗教訓,作出正確的決策。
②內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③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考點2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一、春秋末年: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
1.含義:“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
田,按實有畝數收稅。
2.實質:承認土地私有制。
3.影響: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
生產關系轉變。
二、漢朝:編戶制度
1.含義: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制度。當時農民的負擔有:田租(土地稅)、人頭稅、更賦、徭役、兵役等。
2.特點:田租輕而人頭稅重。
3.影響
①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迅速恢復發展了社會生產。
②編戶齊民賦稅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