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意識概念有關知識的把握
意識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概念,準確把握意識的有關知識,是我們學好哲學的關鍵。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談談對意識概念的把握。
一 意識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1、客觀物質條件
從起源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如果長期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是不可能形成意識的。如狼孩兒、豹孩兒等由于脫離社會的生活環境,就不會形成正常的人類意識。沒有客觀的物質條件,就不會有意識的產生。但有了客觀物質條件,也不一定有意識的產生。例如,客觀物質世界存在遠的不說,光是地球就有50億年的歷史,而人類產生有二、三百萬年。這可以作為意識是客觀世界發展的產物的例證。
2、社會實踐條件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客觀存在不會成為人們的意識,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們的實踐作用于人腦,人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才會有人的意識。
3、生理基礎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人腦有著極為復雜的結構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動,這種結構和活動決定了人腦是產生意識的器官。人腦只是意識產生的條件之一,但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有人的意識,人腦有思維機能,但思考什么,即意識的內容是什么,不決定于人腦,而是來自人腦之外的客觀世界。人腦如同加工的機器,如果沒有原材料,再好的加工機也不會生產出產品來。關于意識的生理基礎問題,要注意:首先,不能把高等動物的感覺、心理等同于人的意識,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能動的反映,而高等動物的感覺、心理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被動的反應。其次,也要弄清“電腦思維”和人的意識的本質區別。“電腦思維”只是對人腦思維功能和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其思維過程是機械的、物理的過程,沒有自覺能動性,沒有創造性,也沒有社會性,只能接受人的指令,而人的思維過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是人自覺進行的,有獨特的社會性和創造性。如1998年全國高考卷:
被譽為“愛因斯坦以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說,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電腦將像人的大腦一樣發達,甚至能夠自行設計出新的“智能”電腦。這表明( )
a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 電腦能夠模擬人腦
c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 電腦與人腦的功能趨于一致
該題題干主要講電腦而非人腦。a、c兩項講意識的來源與生理基礎,而非電腦,故可排除。d項講電腦,但認為電腦與人腦的功能趨于一致,否認了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本身是錯誤的,故可排除。b項符合題旨,因而正確。
二 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反映”不是客觀存在本身,而是客觀存在的映象,客觀事物是物質的、客觀的,而“反映”是意識的、主觀的。反映出來的映象不是事物映象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了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關于這方面的考題在近幾年的高考中就比較常見。如:XX年全國文綜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名句。詩人感到“月是故鄉明”,這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