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意識概念有關知識的把握
a 詩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觀的,不具有任何客觀基礎
b 詩人反映的是人是主體的心理感受,而非認識對象的客觀狀況。
c 審美活動不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認識都是有客觀存在決定的
題中a和d兩項都否認了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分映,因而是錯誤的。審美活動屬于認識活動,應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因此c也是錯誤的。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不存在何處月更大更明的問題。詩人感到“月是故鄉明”是在寄思鄉之情于一輪明月,是對客觀存在的月和濃濃的思鄉情的整合。因而應選b。
2、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多種表現形式。
從反映的結果的性質上說,有正確的反映和錯誤的反映;從反映的層次來說,有感覺和抽象思維;從反映的時間上說,有對過去的回憶,有對現實的認識,也有對未來的思考。無論那種形式的反映,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它們的區別在于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例如XX年江蘇卷:
魯迅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只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表明( )
a 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b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c 任何觀念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d 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
魯迅這段話中,“說大話”、“靠了神思”、“寫出來”等指的是意識現象,“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本沒有鬼神,但人們卻有關于鬼神的觀念,“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只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說明所謂的鬼神觀念也不過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只不過是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