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解讀:經濟常識【全一冊】
第一部分:經濟理論
考點1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必須是勞動產品;必須用于交換。
2.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從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先有商品和商品交換,到原始社會末期才產生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
考點2
1.商品的使用價值
(1)含義: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2)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3)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多樣性。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商品使用價值的多樣性、多重性越發明顯。但在特定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特定的。
2.商品的價值
(1)含義: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關系:商品交換表面看是物與物的交換,其實質是人們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因此,價值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
3.二者的關系:任何商品都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者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的關系。
(1)二者是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不是商品,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沒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可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共處于商品中,二者缺一不可。人們購買商品時都希望“物美價廉”,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的反映,消費者力圖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正說明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2)二者是對立體:首先二者是相互區別、相互排斥的;其次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為此必須讓出使用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為此必須付出價值,因此,不管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考點3
1.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
2.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指的是當時在某個生產部門里,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生產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樣的勞動工具。
4.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分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兩種。
5.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6.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
考點4
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2.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是指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是惟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考點5
1.貨幣有五種職能
(1)價值尺度: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為什么能夠執行:貨幣是商品,也有價值。)
(2)流通手段: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商品-貨幣-商品)
(3)貯藏手段:現實的、足值的貨幣。只有金銀或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執行